中國酒業開啟“碳賬本”時代:一場從蒸汽到數據的綠色嬗變
2025-04-10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4月1日,《GB/T32151.25-2024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要求》正式落地,中國酒行業迎來首部系統性碳核算國家標準。這部被業界稱為“碳法典”的新規,以五大核算維度為標尺,將釀酒這一延續千年的傳統產業,推向了“克碳必較”的精細化管理新階段。中國質量萬里行“釀酒質量萬里行”調研組深入行業一線,見證這場從蒸汽升騰的車間到數據躍動的報表之間的深刻變革。
“五把標尺”重構行業邏輯
新標準首次將酒企碳排放精準拆解為五大板塊:化石燃料燃燒、生產過程排放、廢水處理逸散、外購能源間接排放及余能外供抵消。以白酒行業為例,傳統認知中“微不足道”的酒糟廢水甲烷逸散,竟占總排放量的12%-18%,而發酵環節的溫度控制偏差1℃,即可導致單窖池碳排放波動5%以上。
在四川邛崍,某中型濃香型酒企的鍋爐房里,技術員正為加裝蒸汽余熱回收系統做最后調試。負責人算了一筆賬:80萬元的一次性投入和15%的運維成本增幅,換來的是年減排200噸二氧化碳當量。“這就像突然被要求做全面體檢,查出了許多過去忽視的‘慢性病’。”該負責人坦言。調研組發現,約60%中小酒企仍在使用地窖發酵等傳統工藝,缺乏在線監測設備導致數據溯源困難,而行業持證碳排放管理師不足300人的現實,更讓轉型雪上加霜。
頭部企業的“碳資產”謀局
與中小企業的窘迫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龍頭企業早已展開的“碳資產”布局。瀘州老窖研發的智能發酵控制系統,通過精準控溫將蒸汽消耗量削減20%;山西汾酒將酒糟制成生物質顆粒燃料,年替代燃煤超5000噸;洋河股份搭建的碳監測平臺,甚至能追蹤到高粱種植階段的碳足跡。更耐人尋味的是,宜賓五糧液通過沼氣發電項目生成國家核證減排量(CCER),預計年收益達500萬元——碳減排正從成本項轉化為利潤源。
這種分化在政策端持續放大。江蘇將碳排放數據納入白酒生產許可證換證審核,山東對碳強度低于行業均值30%的產品給予銷售補貼,廣東則計劃2025年前建立酒類碳足跡標識制度。國家食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專家張偉預言:“未來的酒類貨架上,消費者掃描碳足跡二維碼選購產品的場景將成常態。”
瀘州老窖傳統釀造車間
瀘州老窖現代釀造車間
中小酒企的“破局方程式”
面對技術、成本、人才的三重擠壓,中小酒企正探索特色轉型路徑。貴州仁懷的醬酒作坊采用“集體入股+專業托管”模式,由第三方碳管理服務商提供核算支持;四川瀘州某企業引入“太陽能+生物質能”組合,在降低18%碳排放強度的同時,出酒率反升2個百分點。中國質量萬里行調研顯示,盡管目前僅12%的中小酒企清晰掌握碳稅優惠政策,但“質量共建”行動正通過技術幫扶機制,將ISO質量管理體系與碳管理標準有機融合。
邱樹毅等專家建議,可對500噸以下產能酒企設置3年緩沖期,允許采用簡化核算方法,并建立區域碳排放監測共享平臺降低數據成本。這些建議與多地實踐形成呼應:仁懷市通過集中建設清潔能源中心,使區域酒企碳強度整體下降12%—15%。
碳賬簿上的未來之戰
當年輕消費者開始用“碳足跡投票”,當國際市場上歐盟碳壁壘日漸高筑,中國酒業的這場綠色嬗變早已超越環保范疇,成為重塑行業格局的戰略支點。而在更宏觀的敘事中,這場變革恰是“質量強國”與“雙碳”目標交響共鳴的生動注腳——它既用“碳轡頭”約束粗放生長,又以“綠馬鞭”催動質效躍升。
從赤水河畔到杏花村頭,“釀酒質量萬里行”調研組持續記錄著這場變革:在蒸汽氤氳的釀酒車間,老師傅們學習操作嶄新的碳監測儀表;在數據中心的屏幕上,每條生產線的碳排放曲線與酒品質量指標同步跳動。這些畫面交織成的,正是中國傳統產業向高質量發展躍遷的時代切片。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