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減法”
——福建省質檢院緊扣“兩個轉變”主題力促轉型發展紀實
□ 徐錦鋒 本報記者 江東
自去年2月開始,福建省質檢院緊扣“兩個轉變”的發展主題,即由成本效益向品牌效益轉變,由規模化向價值化轉變,從而邁開了轉型的步伐。
轉型就意味著有取亦有舍。在過去的2012年,以提升質檢水平為抓手,福建省質檢院著力于自我揚棄,為質檢工作進行“瘦身”優化,逐步減少了傳統的束縛與依賴,開始了新模式的探索與建立。
政府監督抽查等指令性任務,是質檢機構的傳統業務,這成為了福建省質檢院推行改革轉型的首個切入點。該院減少了對指令性任務的依賴,積極對接企業需求,變“坐等”服務為主動服務,主動走向市場,參與市場競爭。同時,該院減少了對常規檢測業務的依賴,不斷開拓深化新的檢測及科研領域,謀劃檢驗與科研并舉的新格局:2012年,緊密跟蹤前沿檢測技術發展,在常規檢測項目之外,注重風險因素篩查和檢測,共梳理工作流程圖101個,查找風險點948個,制定風險防范措施1346個,初步形成集質量安全與履職風險、技術控制與道德約束于一體的全方位、立體風險防控機制,進而開發新的檢測項目和檢測領域,延伸常規檢測業務,突出流程改造、方法建立等技術服務,將技術服務這一品牌做大做強。
減少對投資拉動的依賴,也是該院著力推行的一道“減法”。該院整體把握布局和結構,適當限制擴大再生產行為,在控制投入總量的基礎上,調整投入布局和方向,相應增加科技創新投入、流程優化投入等的比例,以工作效率來助增該院總產值。此外,該院減少了對傳統業務領域的依賴,大力拓展節能、節水、節電、節油、可再生資源和環境標志產品認證資質,完善電子信息技術、微生物轉基因等高新技術領域的檢測科研能力,緊跟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步伐。
“瘦身”之外,福建省質檢院還不斷創新、規范質量控制的做法,夯實檢驗基礎。通過抽樣前制作“備忘清單”,抽樣中對企業進行K碼定位,建立抽樣人員工作QQ群等方式,確保抽樣的準確性,監督公正抽樣,逐步實現了受理環節專業化,按專業類別獨立受理,從實驗室選聘專業人員從事業務受理工作,提高受理效率和準確性;檢驗流程信息化,發揮網絡管理優勢,重組流程結構,減少中間環節,提高報告及時率。同時實現了批量分配任務、批量錄入數據、常用檢驗標準等業務管理系統模塊的開發,實現了樣品領用登記的條碼管理和檢驗項目收費自動生成,以及盲樣考核制度化,提高了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僅一年時間,在“兩個轉變”指引下,致力于推動轉型與升級,福建省質檢院業務收入破億元,同比增長5.4%,創歷年新高。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