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中醫師沒見搭脈,就見血檢尿檢
在某醫院看病的市民黃女士告訴記者,自己這幾天總是感覺疲倦乏力,到醫院中醫科就診時,由于專家門診的隊排得很長,就找了一個年輕的中醫師看病,奇怪的是,沒有搭脈就開了血常規和尿常規做了檢查,結果都沒有問題。后來,醫生跟她解釋,可能是因為天氣的原因,讓她回家好好休息就行了。
“整個就診的過程,一點看不到中醫的影子。”黃女士抱怨說。記者在采訪時發現,不少患者都曾遇到過像黃女士這樣的情況,也因為這個原因,很多患者看中醫時喜歡找年齡較大的中醫師看。
中醫院里CT、B超樣樣都有
市民李先生向記者抱怨,上個月下旬開始,他出現了輕微頭疼。一開始沒在意,但沒想到頭疼居然持續了半個月。無奈之下,他便去一家醫院中醫科看病。“做個CT看一看,”簡單問診了一下,醫生開了個CT檢查單。我來看中醫的,怎么上來就給開了個CT檢查單,這幾乎將他雷到。
對于市民的抱怨,南京市某中醫院老中醫坦言,由于西醫檢查結果更為直觀,如今中醫院檢查手段西醫化是個客觀現實。一些中醫專家在碰到疑難雜癥時,在中醫四診的同時,為了驗證自己的判斷,往往也會利用西醫檢查手段予以驗證。
記者了解到,在南京的中醫院和一些大醫院的中醫科,小到B超、X光機,大到CT、核磁共振,西醫檢查設備已一應俱全,中醫看病,檢查西醫化現象明顯。
新規要求中醫看病不能少了搭脈
此次《中醫病歷書寫基本規范》就明確中醫望、聞、切診應當記錄神色、形態、語聲、氣息、舌象、脈象等。
對此,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科主任王東旭認為,“現在許多中醫師離開了現代檢查手段就感覺寸步難行,甚至治療一個小小的感冒時開完中藥后還不忘開點西藥以求保險。而中醫治病講治病必求其本、求其因,只有抓住根本的病因病機以對癥下藥,方可效如蜉鼓,藥到病除。”王主任介紹說,中醫診病說到底靠的就是中醫四診,新規范的出臺,有利于加強中醫從業者的四診訓練,這對一名中醫師而言,是基本功,有利于患者享受到更地道的中醫診療。
名中醫說“流水線”醫生難解搭脈玄妙
“不是我不相信年輕的醫生,但他們幫你搭脈,我真的擔心,他們到底是不是真的懂得脈象?”在某醫院中醫科采訪時,患者王女士告訴記者,中醫和武術一樣,非常講究言傳身教,沒人帶教,不下功夫,就憑在大學讀幾年書,就出來看病,讓人懷疑。“所以,我去中醫院看病,都去看名老中醫。”她說,
相比較能夠“流水線”生產的西醫院小醫生,南京某醫院名中醫認為,中醫也要復制這一模式,想流水線生產出中醫醫生,則不太現實。“問題的根本在于,中醫看病需要言傳身教、手把手教,大學讀幾年書,然后到醫院輪轉兩三年,就能懂搭脈有點難。”他說,光搭脈一項就不是很好學的,能感知脈搏的細微變化背后隱藏的疾病,沒有多少年的經驗積累,下苦功,是不可能懂的。在這一情況下,很多患者自然會找名老中醫,老中醫吃香是不難理解的。
市民保健也可自己先“四診”
“中醫的四診說難不難,說易不易。但是,有些典型的四診常識,市民們不妨了解一些,雖然不能用于自診,但也是一種有意義的參考。”王東旭主任介紹說,比如中醫四診中的望診中有一種舌診法,正常人的舌苔是薄厚均勻,干濕適中。在有疾病時則出現苔色和苔質的改變,能反映出病的輕重和病位。如果你的舌體虛浮胖大,或邊有齒痕,色淡而嫩的稱胖大舌。一般來說,這證明你的脾虛,臨床多見于肥胖癥、甲狀腺功能低下、貧血等病人的舌象。
夏天到了,一些經常吃冷飲或者在空調房久坐的讀者朋友會發現自己的舌苔又厚又白,還有點膩膩的感覺。一般來說多由中焦脾胃的陽氣不振,以致飲食停滯,或為濕濁痰積。一般由外感寒濕導致的舌苔白膩,為感受寒濕之邪。寒則令色白,濕則主膩苔。一般出現這種情況,就要及時到醫院看醫生了,以免寒氣過重誘發疾患,防患于未然。
(責任編輯:侯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