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約有20%的汽車召回曾受到主管部門通知敦促
多是主動召回,鮮有責令召回;召回隔三差五如“家常便飯”;召回制度處罰力度偏低……國內消費者常常如此詬病中國的缺陷產品、主要是缺陷汽車的召回制度。
記者近日在相關采訪中獲知這樣的數據和觀點:并非只有我國強制召回少,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是95%以上為主動召回;召回多不可怕,并非召回越多產品質量越差;召回制度設計的目的不在“罰”,企業的召回不是罰出來的。
另一個記者首次獲知、頗耐人尋味的數據是,在我國已實施的211次缺陷汽車產品召回中,雖然真正責令召回的不多,但由政府主管部門啟動調查“按鈕”,通知、促使企業召回的案例已達20%左右。
豐田般的召回較罕見
我國自2004年10月1日實施《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以來,共召回了211次、300多萬輛汽車。應該說隨著汽車產量和保有量的增長,召回也會增加。
但國內一些消費者對越來越多的召回也頗有微辭,稱召回過于頻繁、召回成了“家常便飯”等等。甚至有人疑惑,如此頻繁地召回,是“作秀”還是產品質量差?
國家質檢總局法規司司長劉兆彬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召回不怕多,一多就覺得不好,這是個誤解。召回好多情況下是因設計時受到認識水平和科技水平的局限,問題“后發制人”外,工業化批量生產中的汽車產品,受零部件的影響也非常大。一部汽車有兩萬多個零部件。這些零部件又多是協作廠、配件廠的批量產品。突然有一個批量的零部件因其所用材質、加工工藝等出了問題,缺陷可能就此產生。
據介紹,美國自1966年在世界上第一個確立缺陷產品(主要是汽車)的召回制度以來,到目前為止已召回大約5億輛(件)各種型號的汽車,包括零部件、輪胎等。日本自上世紀70年代至今,也已召回3億多輛(件)。幾乎所有的汽車品牌都有過產品被召回的經歷。
劉兆彬說他在這次汽車召回條例的立法中深受鼓舞:通過五六年的實踐,廣大企業和消費者對召回的認識逐步加深。特別是汽車生產企業,對這次立法的態度與當初出臺汽車召回管理規定時可謂天壤之別。“那次立法之初,由于不少車企對召回制度不甚理解,我們真是歷盡艱辛。”
劉兆彬表示,召回應該說是一個常態。像豐田那樣大的、甚至上升到國際貿易、牽扯到政治層面的召回還是少見。召回本身是一個政府后市場管理的常態的手段和方法,人們應以平常心、理性地看待它。
“罰”出一個缺陷召回
對我國現行的缺陷汽車產品召回制度,公眾反映最強烈的是處罰力度偏低:汽車價格不菲,一批那么多錢,部門規章才罰3萬。跟蚊子叮了一口似的。不解決實際問題,威懾力不強。
這次家電產品召回征求意見稿出來后,類似的反映也接踵而至。
劉兆彬表示。關于處罰力度問題,消費者可能對我國政府部門的立法權限了解不夠。按照我國行政處罰法的有關規定,部門規章設罰時,上限就是3萬元。除非上位法有特別規定。但國務院條例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這次汽車條例征求意見稿規定最高罰款可到產品貨值的一半。當然最后通過與否還另說。
我們常說國外的處罰力度大。就此劉兆彬介紹說,和中國不同,他們的處罰有一些懲罰性賠償的條款。中國現在最大的懲罰性賠償條款是食品安全法中的1至10倍。懲罰性賠償條款在大陸法系國家較少,在英美法系中較多。
劉兆彬特別強調,這里還有個認識問題,那就是企業的召回不是靠罰出來的。罰款不是召回的目的。“主要還是增加企業的責任感、對人的生命的尊重、對消費者安全健康的壓力意識。”
他表示,當然有一個較高的罰額是一個威懾,但如果企業被責令召回,其損失可遠遠不是3萬、甚至也不是貨款的一半,沒準兒這個企業就此倒閉,那損失會更大。“在輿論和政府的監督下,包括在政府通知或啟動了調查之后,企業主動召回了,這就可以達到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目的。”“我們不要走入‘罰得越多越好’這個誤區。”
并非只有我國強制召回少
記者了解到,在我國已完成的211次汽車召回中,真正責令召回的確實不多。召回制度以后,絕大多數企業都能主動召回。但也有一部分召回,是由于消費者投訴舉報,政府主管部門通知企業啟動調查程序,甚至是在質檢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已經啟動了調查程序后,讓企業召回的。這樣的召回已經占了全部汽車召回的約20%左右。
可能有人認為,消費者都投訴了,企業卻沒有動作,政府部門不應這樣客氣。但記者被告知,這種情況常因企業沒有掌握完整信息,而政府部門又先于企業掌握了信息,然后對信息進行系統整理、分析、評估、判斷,甚至對產品檢驗后作出決策。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信息搜集系統的重要性。不掌握信息,就沒有可能啟動調查機制。當然,如果通知企業該啟動調查或召回了,對方仍不配合,那就該責令、該處罰了。
可見政府在促進企業主動召回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并非如人們想象的,只是“坐等企業主動召回”。
劉兆彬告訴記者,事實上并非只有我們責令召回少,美國、日本的經驗也表明,95%以上全是主動召回。政府責令召回的案例微乎其微。美國缺陷汽車召回25年間,強制召回不足20次。受主管部門影響召回的大約占四分之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