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頭疼,空調久修不制冷
消費者沈小姐新車開了還未足月,就發現車輛在怠速時空調不制冷。當接連幾次發現這個問題后,沈小姐決定去4S店了解情況。第一次去4S店進行維修時,由于故障點比較細微,4S店里的維修人員在經過幾次試驗后,才發現了這個問題,但4S店表示暫時不能修,要將車留在店里觀察。之后,4S店告知沈小姐,他們更換了空調壓縮機,問題已解決。可沈小姐滿心歡喜地提走愛車后,沒過多久同樣問題又出現了。無奈之下,沈小姐再次將車開回4S店內。這一來一去就修了5次,原本沈小姐以為的小毛病反復出現,4S店卻始終沒有修好。這令沈小姐開始焦躁起來:“究竟這車能不能修好?幾個月前剛買的車,這樣來來回回都修5次了,怎么還是沒有解決問題呢?”
記者就此事采訪了4S店負責人,對方的客服經理張先生表示,無法給消費者100%修好的承諾。“我們能做的就是力求為消費者解決問題,并且對沈小姐表示歉意,讓她來來回回跑了這么多次。我們將贈送2次保養,并贈送2000元的工時費。”張先生表示,這些條件是店內經過協商后做出的最終決定。
沈小姐認為,這些補償并不能保證她的車被修好,現在車輛故障依舊存在,而經銷商提出的解決條件,她表示不會考慮:“我打算換一家維修站進行維修,所以即便4S店送我一定的工時費,我也用不上。還是希望該店能在時間和精神損失上給予我一定補償。”
汽車維修高級技師張志平表示,一般遇到車輛怠速時空調不制冷的情況,可以檢查車輛的水溫是否過高,或者檢查下發動機的功率是否有誤。消費者維修了5次都沒有解決問題,很可能是因為該店的維修技能不到位。根據維修工單和保質期記錄等,消費者完全有權利更換一家4S店進行維修,并且可以要求原4S店給予一定的補償,包括所消耗的時間和油費損失等。
“10萬以下、自主車型”投訴增加
數據顯示:在2010年二季度中,5萬元以下車型投訴量上升1.9%,5萬-10萬元車型投訴增長8.2%,綜上,10萬元以下車型同比增長超過10%。主要問題包括怠速不穩、維修多次修不好以及問題責任鑒定等。另一方面,與同期相比,二季度自主品牌汽車投訴上升超過20%。問題多集中在一些細節方面,如:車身密封性差、漏水等。
由于自2009年至今小排量汽車在購買政策上的持續優惠,銷售量激增,導致該排量主要集中的“10萬元以下”價格區間內的車型投訴相較上一季度繼續增加10%,占到全部投訴的43.3%。也因此,在此價格區間內經濟性遠高于合資汽車的自主品牌汽車投訴量隨之水漲船高。
從投訴的內容來看,二季度自主品牌車型投訴增加量多集中在一些細節瑕疵上,而車輛的質量、服務類投訴則相應略有降低。證明自主品牌汽車隨著質量及服務的多角度提升,更多獲得消費者認可。
典型案例:稀奇,新車過不了驗車關
消費者林女士買了一款自主轎車,當車輛開到寧波上牌時,卻因為車輛制動問題難以上牌。據當地車管所提供的《機動車安全檢驗記錄單》顯示,在“車輛制動-后軸-過程差最大差值點(DaN)”一欄中:左為100、右為141。“正因為左右相差太大,才導致驗車不過關。”林女士向記者表示,“4S店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到寧波當地的4S店稍微修理一下就沒事了。”無奈之下,林女士只能同意。
可讓林女士始料未及的是,連續兩次維修都沒能解決左右輪的剎車數值,造成三次驗車被拒。對此,4S店工作人員也束手無策。“最終他們什么也沒修,通過關系換了一家驗車場才終于‘過’了驗車關,上了牌照。”雖然車輛最終上了牌照,但是由于車輛制動系統不合格,使得林女士對這輛新車的質量充滿了不安。
林女士在上完牌回到上海后,就將車輛開到4S店,要求經銷商對車輛制動系統進行全面檢修。但是,已經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幫林女士上了牌照的4S店負責人卻反問:“如果這輛車的制動系統有問題怎么可能上牌照?”
經銷商的說法令林女士感到非常氣憤,但多次與4S店協商未果下,林女士每天只能開著這輛“制動存隱患”的車上下班。
在與林女士了解完事情原由之后,記者與4S店一位徐姓負責人取得聯系,她向記者表示:“問題已經幫車主解決了,車輛不存在任何質量問題。我們只負責賣車,車主如果要退車可以直接找廠家。”隨后,該負責人向記者提供一個汽車廠方負責人電話,但電話一直無人接聽。
記者采訪了原國家機動車產品質量檢驗中心高級工程師曹金生,他告訴記者,林女士購買的這款自主車型的剎車系統是靠左右兩個后輪的剎車片來制動,后軸過程差最大差值點過大,會直接導致制動系統左右不平衡。通俗一點來講,就是在車輛正常制動時,一腳剎車踩下去之后,左后輪停住了,但右后輪還在跑,這時車身必然往左偏。制動問題屬于嚴重的質量問題,在4S店工作人員先后幾次維修未果的情況下,消費者林女士完全有權利要求經銷商換車。建議消費者開車到上海車管所驗車場去驗一下車,如果車輛制動還存在問題的話,經銷商是沒法抵賴的。
小型車是二季度投訴重點
微型車、小型車及緊湊型車成為本季車型投訴的重點,同比增長8%。其中,小型車的投訴量增加近5%,主要問題有減震器異響、空調故障及車身附件問題等。
提醒消費者在選擇購買汽車的同時需要注意小型汽車以及微型汽車的質量,仔細挑選。在出現問題時可以根據廠家提供的維修渠道進行必要的保養維護服務。
典型案例1:震驚,購車不足月車輪掉下來
剛買新車不到2天就在行駛過程中發出吱吱的聲響,而在購車17天后,車主在小區倒車時,車輛右前輪又突然脫落,種種問題讓本來沉浸在購車幸福中的王先生擔憂不斷。
今年3月,王先生在一汽車銷售店內購買了一輛售價3萬多元的微型家用轎車,而正當王先生一家人都還沉浸在購買新車的喜悅中時,購車后的第二天,汽車在行駛過程中就發出吱吱的聲響。王先生找到4S店進行檢修,而維修后異響依然存在,為此,4S店在1周內連續進行了3次換件維修。但更讓王先生感到意外的是,在購車后17天,當他正在小區倒車時,汽車右前輪突然脫落,致使車輛無法行駛。王先生購買該車的汽車經銷商,則因為廠家不同意王先生的換車要求而別無辦法。
經調查了解,雖然經銷商一直強調“只管賣不管三包”,但按照我國《產品質量法》的有關規定:售出的產品不符合以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的,銷售者應當負責修理、更換、退貨;給購買產品的消費者造成損失的,銷售者應當賠償損失。同時規定:銷售者依照前款規定負責修理、更換、退貨、賠償損失后,屬于生產者的責任或者屬于向銷售者提供產品的其他銷售者的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供貨者追償。
最終,經銷商與消費者雙方達成協議,經銷商對車輛進行了全面車檢,延長部分零件保修期,并贈送了車身膜、座套等汽車裝具,以此對王先生進行補償。
典型案例2:后怕,首航“癱瘓”嚇壞車主
盧先生投訴稱,其購買新車第一天,車輛就接二連三發生故障的鬧心事。
據盧先生介紹,他花了4萬余元在一家專營店購買了一輛黑色小型轎車。當天,他開著新車趕到4S店去拿合格證,沒想到車子跑到中途突然熄火且無法啟動。因擔心汽車沒油,他馬上跑到附近的加油站加油,可是在加油后的行駛過程中又發生水箱爆裂、漏油的情況。
經4S店檢測,是汽油質量問題引起汽車熄火。而盧先生認為,他是在正規加油點加油,不可能是汽油的問題。他隨即要求商家退車遭到拒絕。經過調解,專營店為盧先生免費更換了一部同型號的新車,消費者對此表示滿意。
新車剛開出門就散了架,嚇壞車主的同時,也對新車的質量提出了警醒。廠商要關注車輛質量,像盧先生碰到的車輛問題,實不應該發生,希望只是個案。建議消費者在選擇購買新車時,也要特別留心該車型的消費口碑,挑選一款評價高的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