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訪了北京市海淀區已經開展小學報名工作的幾所小學,幾乎無一例外,家長們一早就在校門口排起長隊。不少家庭怕排號的人太多,報不上名,干脆“全家總動員”,從報名前一天夜里就開始排隊。 從6月中旬起,北京各區縣陸續啟動小學入學報名工作。根據相關規定,各小學接收的是在小學入學比例中權重最大的“就近劃片”學生報名,在滿足這部分學生學位的基礎上,如果學校的學位仍有富余,則學校將通過張貼告示、接受家長咨詢等多種方式進行“補充”招生,部分“非片內”的孩子可以有機會被招入。 盡管小學招生一再強調“就近劃片”原則,但是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這一原則仍然遭遇來自現實的嚴峻挑戰,家長們動用一切資源讓孩子接受優質教育,重點學校的大門依然為“擇校生”敞開。 遞條子、買學區房,家長各顯神通
6月12日,是海淀區太平路小學招生報名的第一天,上班時路過校門口,楊陽感慨良多。如果嚴格按照“就近劃片”原則,她今天也需要請假,加入排隊的行列。不過,她的女兒已經確定上一所北京市重點小學,現在自己完全是個旁觀者。
太平路小學就在楊陽家門口,屬海淀區公辦小學,近幾年辦學質量也不斷提高,口碑不錯。楊陽的孩子本可以作為“片內生”,不用交錢上這所小學,前兩年她本來也是這樣打算。可是,她經不住周圍同事的影響。工作之余,幾位女同事聊起“媽媽經”,常說的就是哪家孩子上了史家小學、人大附小等著名市重點小學,孩子所在小學校慶來了若干已成名成家的校友,因為在知名小學讀書有機會上電視臺少兒頻道表演節目之類話題。
經過多次思想斗爭,楊陽決定托人給孩子擇校。幾經周折,遠在老家,從中學退休的父親幫她找到一位如今在京發展得風生水起的得意門生,憑著這個人的關系,一所市重點小學答應接收楊陽的孩子,當然還需要交6萬元錢。“孩子上幼兒園每個月就花兩千多,如今上小學找關系還需要這么多錢,以后還得花幾十萬供孩子,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了,得拼命工作、勤儉度日才能支撐這個家。”楊陽對記者感慨道。
大部分工薪階層沒有楊陽這樣幸運,能找到關系通過“條子”把孩子送到心儀的學校,但是為了讓孩子上一所好學校,家長們可謂絞盡腦汁、各顯其能。其中,買“學區房”便成了眾多家長與“就近劃片”原則博弈的手段之一。
看了兩年房子,前幾日姚剛終于下決心買一套位于海淀區上世紀八十年代建的60平方米老房子,價格將近4萬一平方米,只因為這是中關村一小的學區房。為了湊錢,他要把現住的豐臺區90平方米的房子賣掉,再貸一部分款,“按規定劃片還要看戶口的遷入年限,孩子現在三歲了,再晚怕來不及。”姚剛有些后悔兩年前沒果斷出手,當時才兩萬多,不過為了孩子再心疼也得買。
姚剛告訴記者,面對兩百多萬元巨款的壓力,也在反思這樣做是否值得,自己是山東的一個農村娃,從小刻苦學習,憑成績考重點高中、上重點大學,發展也很好,現在有必要為孩子上學,費盡心思買學區房嗎?但是,孩子的教育問題是每個家庭的頭等大事,家長都想方設法讓孩子接受優質教育,自己不努力怕對不起孩子。
記者通過詢問幾家中介發現,雖然隨著國家連續出臺調控樓市的一系列政策,北京市樓市量價齊跌,但是優質校周圍的學區房房價依然堅挺。
重點校擠破了頭,薄弱校門前冷清
隨著擇校問題的愈演愈烈,“重點學校擠破了頭,普通學校招不到生”的兩極分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據媒體報道,北京市海淀區、西城區、東城區一些熱門的小學,擇校的學生占到一半以上。而且擇校絕大部分是先“以權擇校”獲得名額,然后才有資格“以錢擇校”。
在北京,優質教育資源仍然是稀缺資源,即使在教育水平發達的海淀區、西城區等不過有數十所重點小學,一些區只有兩三所重點校,因此這些學校的競爭呈白熱化不足為奇。
許多重點小學校長都在為招生頭疼,除了“片內生”,為數眾多的“條子生”讓他們難以招架,不堪重負,因為一所學校辦學涉及到方方面面,面對來自區、市、國家部委等各層關系的條子,如何取舍是個不小的難題。除了“共建生”,還有很多人憑各種關系索要額外名額。“說是就近入學,其實沒有哪所重點小學能真正做到。”一位校長坦言。
教育質量高、口碑好的小學校長不愁生源,在愁接納不下這么多孩子,與此同時,薄弱校校長都在愁生源,冷熱不均衡的狀態十分明顯。
位于趙登禹路的四根柏小學是所建校已經70多年的公立小學,校長最頭疼的問題是生源不足。因為學校教學條件有限,更多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到更好一點的學校上學,所以本地生源越來越少。因此,學校早在5年前就被列為搬遷撤并的對象,他們將和其它兩所公立小學一起合并。
據統計,近幾年北京市因為生源緊張、教育質量、學校規模等原因被撤并或停辦的普通中小學校有近1000所,并且這個數字還在擴大。
擇校是對教育公平的粗暴破壞
近日,在太平路小學報名結束后,一位知情人士對記者透露:這所學校今年共有700名孩子報名,學校將從其中招收200名。這也驗證了人們對于教學質量比較好的小學招生的生動比方:“郎”多“肉”少。
小學入學“就近劃片”原則為何遭遇來自現實的嚴峻挑戰?這是社會各界都在追問的問題。
“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是我國基礎教育領域最時髦的口號,幾乎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盡管不少人呼吁家長轉變觀念,但是現行教育制度扮演著重要推手,面臨應試教育的壓力,家長迫使孩子或者動用一切資源主動為孩子去搶跑道,爭取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
談及小學入學難、擇校風蔓延的關鍵原因,優質教育資源匱乏幾乎是千夫所指。但是,令人困惑的是,隨著各地出臺相關政策,投入大量資金來解決這個問題,優質教育資源增加了很多,與此同時學齡人口則在大幅度下降,但是擇校熱仍未降溫。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東平認為,擇校收費是破壞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破壞教育公平、擾亂正常教育秩序的最主要原因。擇校收費政策將“以錢擇校”、“以權擇校”合法化和制度化,是對《義務教育法》精神和教育公平原則的粗暴破壞,明顯改變公辦學校的公益性,使公辦重點學校成為制造和擴大社會階層差距的重要機制。
今年年初,北京市教委主任劉利民表示,學校辦學條件的達標只是解決了硬件,但區域、學校間存在的巨大差異,關鍵在于教師隊伍和辦學水平上,“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在于干部教師的流動。”北京市教委今年重點解決這一工作,建立起干部教師流動制度。
令人遺憾的是,一個學期過去了,教師流動效果并不盡如人意。6月9日,在北京市政協第十一屆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上,北京市政協關于“十二五”期間促進北京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調查報告認為,從調查的情況看,教師流動基本處在停滯狀態,目前大都以支教或校際“手拉手”作為教師流動的主要方式,而沒有實質意義的教師流動。
調查認為其主要原因在重點校工作的教師不愿意到工作條件差的學校去任教;校長擔心教師流動會導致本校教師資源被“稀釋”,不愿把好教師放出去;即使支教也只派一些中等水平的教師去。
調查指出,教育主管部門在教師流動的理念、意義、對于教育均衡的認識、執行《義務教育法》的法制觀念等方面,與《義務教育法》的精神存在不小差距。
教育部部署2010年工作時將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首要任務。人們期待,在不久的將來,義務教育能夠還孩子一個健康快樂成長的公平環境。本報記者 于忠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