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機食品有的是“玄機”
長沙市場僅四成按新規更換“身份證”,真假“有機”消費者易混淆
記者 劉捷萍 實習生 李聯凱
“吃得健康”是很多人選擇食品時的第一考慮。有機食品即便是普通食品幾倍的價格,也能獲得青睞,無非就是圖個放心。從本月1日開始,國家正式實施有機認證新規,認證標識由過去14位升級至17位。時間過去近半個月,長沙市場新規執行情況如何?記者昨日走訪了長沙各大超市發現,只有約四成更換了新碼。新舊標識,甚至沒有標識的產品同時出現在市場,讓消費者有點摸不著頭腦。
六成未更換“新身份證”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日前發布公告稱,自今年7月1日起,所有的有機食品上市時,最小的獨立包裝上除了貼有機認證標簽、認證單位等之外,將原有的14位有機碼(溯源碼)升級為17位。通過有機碼,顧客可以查看產品生產、運輸、銷售的全過程。
長沙超市部分有機食品已經用上了“新身份證”。以長沙黃興路某大型超市為例,一些有機餃子粉、有機掛面上均貼有有機碼,但也有部分有機紫菜、有機核桃等缺少“新身份證”。這種情況在其他超市也屢見不鮮。記者粗略估計了一下,六成有機食品還沒有“新有機碼”。
長沙沃爾瑪超市有關負責人劉石炎表示,7月1日之前生產的產品可能沒有有機碼,現在還處在一個過渡和緩沖的時間,相信逐步都會有的。
此外,記者還發現,一些超市內的部分商品的外包裝打著“有機”的牌子,但根本沒有有機碼,身份令人生疑。
價格有點高,還不太好分辨
記者在王府井超市注意到,1.5kg的某品牌有機餃子粉賣到了39元,同重量的普通餃子粉則只在11元左右,有機餃子粉的價格是普通餃子粉價格的近4倍。而豬肉的價格也只不過是大約25元/kg,有機餃子粉比豬肉還貴。
市農業局總農藝師肖志高解釋說,有機食品生產過程要求綠色、無污染,不使用任何化學肥料,執行更為嚴格的質量標準,其進入市場的門檻也相對較高,價格自然就上去了。
“有機食品可能是要好一些,但是價格太高了,偶爾買一次無所謂,天天消費可承受不起。”家住長沙理工大學的市民周女士表示。高企的價格令有機食品“小眾化”。雖然不少大型超市開設了有機食品專區,但同類商品中所占比例很小。如晚報大道精彩生活超市米類有一二十種不同品牌和產品,但標“有機”的只有一種。因為銷量小,家潤多千禧店干脆已下架有機食品。
劉石炎稱,有機食品比同類普通商品價格至少高出50%,這是導致超市有機食品“叫好不叫座”的主要原因,其次,因為“問題有機食品”不斷被曝光,消費者對有機食品也缺乏信任。
新規能否終結亂象還有待觀察
我國有機產品近兩年發展勢頭非常迅猛。專家預計,未來10年,我國有機食品出口占農產品出口比重將達到或超過5%,中國將成為第四大有機食品消費大國,有機食品有望占到整個中國食品市場的1%~1.5%。
由于有機食品認證標準很高,其實際產量并不多。資料顯示,截至去年11月,我國已頒發有機產品認證8655張,獲得認證的有機生產面積達到200萬公頃,有機轉換面積44萬公頃。業內人士表示,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與小規模供給之間的矛盾,催生有機食品行業的灰色利益鏈。農產品生產企業偽造、冒用、超期、超范圍使用有機產品認證證書、標志和違規認證等現象層出不窮。
有機產品認證新規的落地被很多業內人士看做終結有機食品行業亂象的利器。但湖南金州律師事務所徐濤律師認為,“消費者不可能每買一件有機產品,都上網查真偽”,對有機食品的監督,應該既包括對生產企業的監督,也包括對認證機構和體系的監督,兩個監督都要到位,否則再多的新規也是空談。
7月1日起更換有機碼
樣式
根據新規,有機食品無論大包裝還是分裝小包裝,均有新型追溯編碼,張貼在廠家完成,銷售場所不能進行二次分裝、不能加貼標識。一件商品(即最小包裝)對應一個唯一追溯碼。新型有機碼全國統一樣式,為藍頂、白底,中間有即刮即查17位追溯碼的橢圓形徽標。
查詢
市民刮開編碼后登錄國家認監委查詢系統(http://ogasearch.food.cnca.cn/oga/query/index.jsp),輸入產品有機碼和驗證碼即可獲得所購有機食品的產地、規格等信息。
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