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初,美國交通運輸部部長拉胡德正式宣布,經過長達10個月的調查,發(fā)現(xiàn)豐田汽車的電子系統(tǒng)沒有問題。主導這場漂亮狙擊戰(zhàn)的是美國政府,說陰謀未嘗不可,但“陽謀”更為恰當,即使時光倒流重新來一次,豐田同樣躲不過這場劫難。
實際上,汽車歷史上,由政府出面而引發(fā)的“陽謀”比比皆是,豐田遠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韓國政府發(fā)起“國產車運動”
時間:1972年前后
受害者:通用、福特等
主導者:韓國
上世紀七十年代,韓國開始合資并引進技術,與中國類似,只是時間提前了約十年。當時現(xiàn)代引進三菱發(fā)動機、底盤和傳動技術,起亞與日產展開技術合作,大宇則與美國通用合資。實際上,跨國公司一開始在韓國投放的也是幾近淘汰的車型,但在本國幾大汽車集團能消化并吸收技術之時,韓國政府對進口車征收高額關稅,直至本土車企形成研發(fā)、生產和銷售能力。在隨后幾年,韓國政府還發(fā)動轟轟烈烈的“國產車”運動,號召全民購買國產車。當現(xiàn)代、起亞在國內站穩(wěn)腳跟后,韓國政府還出面,為它們打開歐洲、北美等市場出謀劃策、沖鋒陷陣。
如今,在韓國首爾,你可以看到寶馬、奔馳、奧迪的經銷店,但是在馬路上能看到的非韓國產車型,絕對是寥若晨星。而在美國馬路上,時不時可以看到掛著現(xiàn)代廠徽的車輛在疾馳。
一年前,美國國會迫使豐田展開有史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召回。一年中汽車界發(fā)生了什么變化?通用破產重生,福特交出了漂亮的報表,克萊斯勒喜報頻傳,唯有豐田,成為北美市場最大的失意者;全球范圍內,豐田全年銷量也僅領先通用3萬輛,幾乎失去了剛剛得到不久的全球老大的頭銜。
“加速門” 奧迪也踩過
時間:1985年
受害者:奧迪
主導者:美國
1985年,美國高速路交通管理局接到車主投訴,稱奧迪5000車型(奧迪當時在美國的主打產品)在行駛當中會自動加速并導致失控,造成6起死亡事故和700余起車禍。
盡管奧迪一再否認,但在美國政府壓力之下,仍不得不實施大規(guī)模召回,先后召回超過25萬輛。
召回給大眾集團美國業(yè)務以沉重打擊,1985年,奧迪在美國銷量達到7.4萬輛,1991年下降至1.2萬輛,直至2000年,奧迪才恢復到1985年的水平。
與豐田突然加速事件如出一轍,隨后的調查顯示,奧迪5000的確不存在問題,只是美國車主減速時誤踩了油門。
歐盟護航 大眾歐洲重新崛起
時間:二戰(zhàn)后至今
受益者:大眾
主導者:歐盟
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大眾重新復工并全面崛起,并在全球范圍內,取得赫赫戰(zhàn)績,達到挑戰(zhàn)通用、豐田的高度。大眾能如此成功,與德國政府的支持,歐盟的默許不無關系。
二戰(zhàn)后至今,大眾先后吞并奧迪、斯柯達、西亞特、布加迪等多個品牌,2009年,更是將保時捷一口吞下,完成稱霸歐洲的偉業(yè)。為什么會是大眾,不是豐田,更不是通用?原因很簡單,歐洲國與國之間交往甚密,好東西往往內部消化,實在不行,才會賣給同為英語語系的美國。不僅如此,眾多非歐洲的汽車品牌在歐洲過得并不好,通用多次表示,歐洲是唯一還在虧損的業(yè)務板塊。
通用尚且如此,中國本土汽車更不用說,嘗試進入時,便遭遇了一系列打擊,陸風遭遇的“碰撞門”便是典型例子。
俄羅斯 中國車企折戟沉沙
時間:2008年
受害者:奇瑞、吉利、長城等 主導者:俄羅斯
以奇瑞、吉利、長城為首的本土車企,在崛起之后,不約而同將目光放在了國際市場,而俄羅斯由于幅員遼闊,經濟復蘇強勁等原因,成為首選。
2007年,中國汽車出口俄羅斯達到最巔峰,接近5.7萬輛。但從2008年開始,形勢急轉直下,俄羅斯對中國汽車全面采取緊縮政策,不僅限制在當?shù)亟M裝、建廠,而且將新車上市前的測試由一開始的15項增至42項。
受到這些影響,2009年,中國汽車出口俄羅斯滑落至“谷底”,只有區(qū)區(qū)數(shù)百輛,至今仍未恢復元氣。
2010年,俄羅斯還多次提高進口汽車關稅,迫使中國汽車基本放棄該市場。
記者觀察:
中國汽車何時“陽謀”?
如何看待“陽謀”?對于受害者而言,“陽謀”是壞事;但對于受益者而言,“陽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誠然,豐田事件后,全球一片嘩然,但通用、福特、克萊斯勒因此得到很好的喘息時間,重新崛起只是時間問題,在美國看來,有此收獲,足矣!
實際上,我們倒應該反思,中國汽車為何沒有“陽謀”?不但沒有“陽謀”,而且還為跨國車企在中國發(fā)展大開綠燈。實話實說,如果是十年前,確實不適宜排兵布陣,因為中國本土汽車還不夠強大,研發(fā)和技術還不成體系;但在高速發(fā)展十年后的今天,中國本土汽車已然度過危險期,并茁壯成長,是不是該“護航”一番,否則本土汽車只能在低端市場里繼續(xù)掙扎。
未來汽車看中國,這已是地球人的共識;但假如,中國僅僅只是提供一個戰(zhàn)場,而任由他人馳騁,再怎么解釋都說不通。不一定要狙擊或驅趕某個品牌,完全可以通過提高各種門檻等方式來“陽謀”一番,不但能促使跨國車企拿出十足的誠意在中國發(fā)展,也能給本土車企留下充裕的發(fā)展空間。而這些對于消費者來說也是好事。(周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