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住院時間、私人電話……全被“騙子”掌握。長沙宋先生10年前在醫院做過手術,近日,他接到冒充醫生的回訪電話,并被忽悠去購買了近3000元的“特效藥”。
近期,有多人向本報反映接到了類似詐騙電話,究竟騙子是如何獲取患者信息的呢?對此,市民質疑,很多醫院與商家都有這樣的“業務”往來。
騙局
手術10年后“醫生”來回訪
今年9月20日,家住伍家嶺的宋先生接到一個電話:“宋伯伯,你身體最近還好吧。我是醫院的周醫生,想給您術后恢復情況做個健康回訪。”10年前,宋先生因為腦瘤在湘雅醫院35病室做過手術,醫生的這次回訪,雖然時間有點長,不過還是讓老人非常驚喜。很快,他就將自己的詳細家庭住址告訴了對方。
當日下午,一男一女兩位“醫生”敲開了宋先生的家門。兩人坐下拿出一臺儀器為宋先生“體檢”。經過一番詳細的“問診”,醫生告訴宋先生,手術后長期服藥對身體的各個臟器損害較大,如果不及時調理,會患上腎炎,嚴重的還會導致腎衰竭。
“我手術后一直在吃藥,這可怎么辦?”看到宋先生著急,兩位“醫生”忙安慰說,“我們先幫您開些‘特效藥’調理,看病情可不可以控制。”宋先生前后花了3000多元,服下了“醫生”郵寄過來的4包中草藥。
3000元特效藥只是普通中藥材
擔心自己的病情惡化,10月24日,宋先生在兒子的陪同下,來到湘雅醫院35病室聯系周醫生。結果發現,這里根本沒有此人。情急之下,宋先生將沒吃完的部分“特效藥”拿到醫院鑒定,結果發現都是一些常見的中醫補養品。
“醫院的回訪制度,一般是針對出院一年以內的病人進行,對10年以前的病人一般是不可能進行回訪的。”護士長告訴宋先生,“回訪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患者康復情況,提供心理咨詢和衛生常識,醫生是絕對不允許私自售藥的。”
這是一個騙局!宋先生驚訝之余,不禁納悶:“我只住過一次院,住院時要給醫生報單位、家庭住址、家庭電話等詳細信息,而這些信息從未在其他醫療機構填寫過。騙子是如何獲取我的就醫信息的呢?”
患者質疑
醫院保護就醫信息不力
采訪中,記者發現,許多患者都質疑醫院保護就醫信息不力。今年6月,在長沙某醫院住院生子的黃女士說,出院后的幾個月,幾乎每天都會接到推銷母嬰用品的電話,這些商家對黃女士的職業、住址以及孩子的情況了如指掌。
黃女士一直以為商家是憑私人關系向醫院了解到自己的資料,直到后來,她才從一名經常送貨上門的推銷員口中得知,是醫院將產婦的詳細資料“賣”給了商家。該推銷員還告訴黃女士,長沙很多醫院都有這樣的“業務”往來。
業內人士指出,這幾年,各大醫院在服務方面有了很大進步,比如把收費窗口放低、敞開;安排專門的導醫人員,引導患者合理就診等。但對于如何保護患者個人信息的問題,大部分醫院沒有引起足夠重視。該人士表示,其實醫院完全可以把姓名用編號來代替,這樣不但不會影響就醫,也不會泄露患者的隱私。
醫院回應
病人信息嚴格管理,泄露的可能性很小
無獨有偶 ,就在宋先生發現被騙的當天,一位曾在省人民醫院住院的女士也接到類似詐騙電話,好在該女士及時與主治醫生聯系,才避免了損失。
究竟是誰泄露了病人的住院資料,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呢?記者采訪了兩家醫院,得到的答復大體一致:按照衛生部門的要求,醫院對這些信息有著嚴格的管理規定,一般會封存備檔,泄露的可能性很小。“如果有機構或者個人串通起來販賣就醫者資料,這是侵犯個人隱私的違法行為,醫院一定會聯合有關機構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一位醫生這樣對記者說。
湘雅醫院一位相關負責人表示,許多患者在求醫過程中都不太注意對于姓名、住址、聯系電話等個人信息的保密,也沒有對自己各項檢查單據的安全性給予過多的考慮,這容易讓犯罪分子鉆空子。他介紹,很多患者對醫學知識了解少,騙子隨便講幾個醫學名詞就把他當成了專家,交談過程中患者無意間就抖出了許多就醫信息。
互動
你是否遭遇過個人信息被泄露后的麻煩事,平時生活中哪些不注意的小細節最易泄露自己的“隱私”,歡迎撥打本報熱線0731-84326110,給大家提提醒。(三湘都市報 劉璋景 石小芬)
(責任編輯:周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