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的少年小宣(化名)已經輟學兩年,原因并非家庭經濟困難,而是每當他走進學校大門,便會出現胸悶、惡心、氣短的不適癥狀,但只要不上學,小宣便會自動恢復健康。
這種現象使得小宣無法正常上學,父母無奈將他帶到醫院進行全身檢查,但均未發現器質性病變,成人精神科醫生也未能對此作出診斷。
“這就像大學教授不一定掌握教育學齡前兒童或小學生的方法與技巧一樣,成人精神科專家未必完全掌握未成年人的心理問題,因為術業有專攻。”北京市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劉華清分析,“小宣的癥狀屬于典型的厭學癥,這是青少年情緒障礙的一種,需要進行專業的心理輔導。”
10月10日是第二十個世界精神衛生日。據統計,我國目前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約1600萬人,并且有逐年增多的趨勢。臨床心理學專家表示,相對成年人精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未成年人的心理、精神健康問題沒有引起社會各方面的足夠重視。
據了解,我國精神疾病領域的從業醫生不足兩萬人,即平均6萬多個中國人才擁有1名心理醫生,這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更糟糕的是,在這兩萬名醫生中,專門從事青少年精神疾病治療的,估計也就只有200多人。”劉華清說。
關于未成年人存在精神健康問題的人數、比率,目前尚沒有較為權威的數據,回龍觀醫院院長楊甫德說,單就該院來看,每年未成年人入院比率約占全院患者的5%。
精神疾病專家表示,醫學界一般將精神疾病的誘因歸納為三大類:生物因素、社會環境因素以及心理因素。
生物因素是指遺傳對于精神疾病的影響。精神病專家發現,不同的人在遭受同樣的挫折后,心理與精神上所受的創傷并不一致。家族有精神疾病發病史的青少年,更易出現心理問題。
社會環境因素在當今社會尤為突出。9歲的芳芳(化名)在北京遠郊出生,出生后5個月母親就離開她外出打工,將其交給12歲的姐姐照看。在芳芳上小學后,母親對其管教過于嚴厲,經常責備芳芳,使得芳芳不愿上學,經常逃課。
“這是典型的分離創傷癥狀。”精神科專家分析說,“芳芳在哺乳期就與生母分離,未能得到很好的照料,這就給她造成了分離創傷。目前我國留守兒童日益增多,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值得全社會關注。”
未成年人出現精神疾病的原因是復雜的,一般情況下,是生物因素與社會環境以及心理因素相互影響,最終導致病癥的形成。
“我接觸過兩個非常典型的病例,兩個孩子都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癥,就是高功能孤獨癥。他們雖然可以使用語言,但是不能和他人進行正常溝通和交流。”劉華清在為他們治療的過程中,發現他們的母親都曾患有產后抑郁癥,母親在懷孕以及哺乳期間出現抑郁癥狀,對孩子的精神健康帶來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這兩個病例就是遺傳因素與社會環境因素,特別是家庭因素相互作用而產生的。”
精神疾病專家強調,家庭,特別是父母對于未成年人心理、精神健康狀況的影響相當巨大。“父母不是天生就能當得好的。”劉華清說,“父母想要孩子健康,首先自己的身心要健康。”
醫學實驗證明,母親懷孕期間的精神狀況會直接影響嬰兒的發育以及心理健康情況。如果母親出現過大的情緒波動,很可能導致嬰兒出生后心智不健全。此外,兒童心理醫生建議,在孩子6歲以前,父母應盡量減少對孩子的指責與批評,應以鼓勵為主,與孩子平等交流,不要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更不能對孩子施加暴力。
兒童精神疾病專家認為,未成年人患有精神疾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我們真的希望社會各界能更多地關注未成年人的精神健康狀況。”劉華清呼吁,“‘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是保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最有效的手段。” 邵媛菲 李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