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能為父親送終的司機
24小時隨時待命的工作狀態,災害現場一切皆有可能的危險狀況,使得急救人員在工作中,太多個人的事情只能讓路。
急救車司機劉春山提起當年“藍極速”網吧大火救援的慘痛場景,至今仍心有余悸,急救人員沖到現場時,房間里濃煙密布,由于網吧被老板用鐵窗封閉起來了,他們只好從衛生間后面的小窗戶爬進去,一次只能鉆進去一個人。屋子里面四處都是燒焦的殘骸,血水順著地面往外淌,滾滾熱浪襲得大家差點出不來。“消防車噴出的水就從房頂上順著滴進脖子里,當時沒什么感覺,后來才發現全起大泡了,大家都被燙傷了。”
司機朱東升的故事讓人唏噓不已。他出車搶救一個病人時,聽到車載電臺里傳來一個病人家庭的報警,他發現竟是自家的地址,而自己的父親長期身體不好。他沒有違反規定調頭奔向家中救父,而是強忍淚水,繼續將車上的病人送往醫院。朱東升到了醫院后收到了父親已過世的噩耗,老父親在臨終之前,沒能看到兒子最后一眼……

依照我國現行法規規定,急救醫生必須是執業醫師,而并非像一些其他國家,采用急救員制度。所以每輛急救車上的醫生,基本都是本科以上學歷,這也就意味著,當其他的執業醫師已經躋身于大醫院之時,他們卻要每天抬著擔架奔波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可即便如此,離開急救隊伍的人卻很少,“我們的隊伍是穩定的,這點非常讓人欣慰。”田振彪表示。
有種委屈叫無人理解
明明是不顧一切趕時間去救人,但急救人員卻往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冷言冷語和無名委屈。 “在馬路上,從來沒有車給我們讓道。”楊智芳在返程時說起這些,感到有些寒心,“如果車上是他們自己的家人,他們又會怎么做?”
北京的交通狀況不甚理想,高峰期堵車情況較為嚴重。急救中心甚至為此配備了50輛摩托車,如果堵車實在太厲害,就先派摩托車穿過車流前往現場。
“有時我們已盡力了,但家屬還是嫌慢,打電話過來罵,各種臟字不堪入耳。”調度中心魏萍主任告訴記者,調度員很多都是20多歲的小姑娘,含著眼淚聽完電話,中午飯也吃不下去,忍著委屈什么都不說,繼續上班。
“有的人晚上打來電話,卻說不清楚自己小區的具體名字、門牌號,為此耽誤了時間卻責怪我們,我們要求城鄉接合部平房區的家屬到路邊迎車,家屬不愿來,還埋怨我們,平房區沒有門牌號,他們若不來迎車,我們很難找到地點,更耽誤時間啊!”楊智芳如是說。
“當我們盡全力去救人,但卻落得一身埋怨,這是最委屈的。”朱均鵬說,“病人不理解,我們就只能這么承受著,能把他們救過來,就是我們最大的欣慰,再大的委屈都能忍過去,真的。因為沒有任何東西,能比生命更珍貴。”(記者 趙昂)
感言:比發委屈獎更重要的事
文/趙昂
面對那么多困苦甚至刁難,這些不被理解的急救人員值得領取一份委屈獎。
不知道那些責罵急救車因為交通擁堵而用時較長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自己無法克服的困難,而渴望別人的幫助?
希望有更多人理解急救人員的委屈與辛酸,但更重要的是,希望有更多人意識到,當我們更尊重別人的生命時,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沒有一個人是萬能的,不論貧富貴賤,誰都有需要救助的時候。
我們也許沒有專業能力,幫不上他們什么忙,但請不要妨礙救人者。
讓委屈的白衣天使不再孤獨流淚,有賴于公民整體素質的提高,以及法治的不斷健全。
也許有一天,我們不再會為是否攙扶老年人而躊躇不決,也許有一天,我們都能自覺地為搶救生命的車輛讓道,也許到了那一天,我們都會少一些功利,多一分平和,去善待他人。畢竟,每一個人的生命和尊嚴,都值得所有人的珍視和尊重。
上一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