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委員會及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聯合發布《未成年人健康參與網絡游戲提示》(以下簡稱《提示》),希望通過建立在校學生每周玩網絡游戲不超過2小時等“行為規范”,引導未成年人“玩健康的游戲”和“健康地玩游戲”。
昨日,記者走訪廣州中小學校發現,在學生自身、家長以及學校各方努力下,多數學生“無暇”網游,而每個月在游戲中的花費也十分“輕微”。
穗多數學生網絡“周游”少于2小時
越來越少學生玩網游會“超標”
《提示》建議未成年人,不參與可能耗費較多時間的游戲設置,不玩大型角色扮演類游戲,不玩有PK類設置的游戲。在校學生每周玩游戲不超過2小時,每月在游戲中的花費不超過10元等。
其中,每周玩網絡游戲的時間不超過2小時,看上去好像“不可思議”,但記者在走訪廣州的中小學校時發現,目前越來越少在校學生會“超標”,絕大多數學生每周玩網絡游戲的時間不會多于1小時;而由于在家上網占絕大多數,所以上網的硬性支出基本為“零”。
“以前是比較沉迷,但現在好了很多。”一位劉姓家長告訴記者,兒子上初一時沉迷于網絡游戲,每天和她上演“警察抓小偷”。她下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摸電腦,看看熱不熱。為了制止兒子上網,“有時還把鍵盤鎖起來”。“后來,我們多抽時間培養兒子的攝影興趣,陪著他到外‘采風’,現在他即使上網消閑,也基本是在看攝影專業網站。”
一些學校老師也反映,比起前幾年不少學生上網成癮的情況,現在學生上網玩游戲心態比較健康,網游成癮也“離他們遠去”。
課業壓力大成最大“凈化器”
記者了解到,由于課業壓力大,即使家長老師不控制,很多學生也會很自覺。就連課業負擔相對較輕的小學生,課余時間也多花在課外輔導班或戶外運動上。
中山大學附屬中學初中生黃波告訴記者,他平時很少花時間在電腦上面,“即便是上網,也是查資料。”黃波說,就算是周末也很少玩網游,除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外,還到補習班繼續上課,“根本沒有時間玩,也沒有要玩的興趣”。
部分學校老師告訴記者,一方面是課業比較繁重,另一方面是由于校園內學習氛圍不錯,所以不像社會青年,在校學生沉迷網玩的只是極少數。
“住宿要查寢,所以晚上一放晚自修,大家都急著回宿舍準備洗澡、預習明天的功課,根本沒有時間玩游戲。”天河中學高一學生小何說,“而且班里同學讀書十分勤奮,稍一松懈,就會落后,所以回到家都不敢玩網絡游戲”。
“老師、爸爸媽媽都說玩網游會‘上癮’,所以我自己調了鬧鐘,監督自己。”家住黃埔但在荔灣區上學的劉同學說,每周回家他規定自己只玩半小時“偷菜”,其他在網時間都是做功課和看新聞。“更不會去網吧上網”。
外界疏導有利戒網癮
“目前在校學生確實比較少沉迷網絡,前來戒網癮的主要是社會青年。”廣州市青少年心靈成長中心沈家宏所長指出,造成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有多方面的因素。就社會環境而言,它本身存在的不良示范效應,給未成年人提供了一個可以走向網絡沉迷的大環境。
“學校以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判斷標準,也難免使一些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感到壓抑。他們得不到疏解,只好從學校、從家庭走出,并從虛擬世界找回自尊。”沈家宏說,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父母忙于工作不能陪孩子,以及父母離異或關系緊張等,都可能導致孩子沉迷網絡。
對于《提示》的規范示范作用,沈家宏認為十分必要,但不能治本。他建議,學校還要樹立多方面標準來評價學生,肯定不同類型的學生;家長要多與孩子溝通,在學習上不能要求過高,不能給孩子施加壓力,切忌“嚴防死守”。“而對深度沉迷的孩子,家長應該將其送去專業心理醫院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