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食物安全中心近日宣布,首次在來自大連的“佳之選新鮮雞蛋”中驗出三聚氰胺超標88%。(10月27日《新快報》)
這一消息,勢必再次引起輿論對三聚氰胺這種化工原料的關注。不過,人們不必為雞蛋中居然也能驗出三聚氰胺而驚訝。因為在“三聚氰胺奶粉”事發之初,坊間便有傳言,除了乳制品業,三聚氰胺在其它食品、飲料、以及飼料行業中同樣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而禽類養殖的飼料當然也未能“免俗”!所以,從餅干到奶糖、再到雞蛋,先后被查出與三聚氰胺有染,不過就是在驗證坊間傳言不虛罷了,有什么值得驚訝的呢!
鑒于早就有類似的坊間傳言,又接連有多種食品三聚氰胺超標問題被發現,那么,對于政府有關部門來說,恐怕實在應該從源頭清查三聚氰胺了!比如面對一個正在被注水而又四處漏水的水囊,要防止它里面的水流到別處,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辦法無疑是找到向水囊注水的龍頭,并把它關上。如果不去這樣做而選擇哪里漏了去堵哪里,恐怕不僅陷入疲于應付的境地,而且會忽視一些漏水的地方。
那么,何為三聚氰胺之源頭?很簡單,即是生產三聚氰胺的生產企業。而如何清查呢?這件事也不復雜,即清查所有買家;而且,要從批發到零售一層層查,看看三聚氰胺最終的買家到底都是誰!如果最終的買家與食品、飲料、飼料業無關,大可以放開了去;反之,如果最終的買家恰恰是食品、飲料、飼料業中人,是不是到了連窩端的時候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