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閱讀
今年,廣州市開全國先河,推出首個地方性公派留學生項目“菁英計劃”,拿出1300多萬元,首批資助40名學生,前往世界排名前300名的大學留學。日前,這些學子陸續踏上了留學之路。
很多民眾普遍關心:花納稅人的錢,公派少數精英出國值不值得?人是怎樣選出來的,為什么是這40人入選?他們將在國外學些什么,能為祖國作出哪些貢獻?學成后會如約回國嗎?
講述者:葉莘,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本科畢業生
評點人:賀萬穗,廣州留學人員服務管理中心主任
8月4日,廣州新白云機場,國際出發廳。
登機廣播響起,時鐘正指向21時整,葉莘從一大堆行李中站起來,開始排隊登機。臨行前,這個身高1米85的小伙子回過頭,透過落地玻璃窗又看了一眼市區的方向,依依不舍。
他的目的地是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未來5年,他將在那里攻讀生物學專業的博士學位(國外不少大學可本科直接讀博)。不過,與眾多留學生不同,葉莘多了一重身份——廣州公派留學生。葉莘剛剛從中山大學生科院本科畢業,在美期間,他每月將從廣州市政府獲得1.3萬元人民幣的資助。
名為公派,實為資助
入選需滿足“五大條件”
葉莘:這次獲得公派資格的40個人包括攻讀博士和聯合培養博士(已在國內讀博,到國外交流學習2—3年)兩類,我所在的中山大學有12人,聽說也是層層選拔出來的。我之所以入選,可能也是幸運地滿足了廣州市的“五大條件”。
這5個條件中,首要的是已通過個人申請獲得了國外高校的錄取通知;此外,原屬高校必須具有博士點且自身成績優秀;所錄取的國外高校必須在廣州市列出的世界排名前300名的名單上;攻讀的專業是廣州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最后還要承諾畢業后回廣州工作5年以上。
從這些條件來看,說是公派,實際上就是資助。這次必須是個人先申請成功,再由政府資助相關費用,所以我們可以說是新時期、新形式的公派留學生。
要滿足這5個條件,首先要學習成績優秀。從我個人來講,首先是英語要好,其他各科不能有短板,此外一封好的推薦信也非常重要。我2007年入學,出于對科研的興趣,第一學期就考入了學校的“基地班”,全校只錄取60個人。讀書期間,我3年都拿獎學金,排名基本在全班前5名,還在省生化實驗技能大賽拿到名次。我一共申請了16所大學的博士,3所大學的碩士,最后拿到了這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可能給我寫推薦信的教授和畢業論文的指導老師都是從這所大學畢業的,給我的申請加了不少分。
【評點】人是怎么選出來的?
40個名額在申報時要經過高校和有關部門的選拔競爭:首先是廣州各個高校自薦,一共推薦了85人;然后再由廣州留學人員服務管理中心審核資格,刷下25人,留下60人;最后由專家組審核,選拔出40個“菁英中的菁英”。
資助的學生,是畢業于具有博士學位授予點的高校、科研院所,特別是與廣州重點發展行業、重點產業領域密切關聯的專業的優秀學生。根據《廣州市“菁英計劃”留學項目選派留學生合作協議書》,申請人年齡原則上不超過35歲,各項學習成績必須優秀,其中,核心課程成績在年級(班)前20%。推薦留學人員必須“事前公告,事后公示”,公開遴選,民主推薦。
總體來看,這些學生素質較高。很多學生均屬所在學校的優等生,來自知名高校的尖子班,例如華南理工大學的“創新班”、“卓越班”,中山大學的“逸仙班”、“博雅班”等。華南理工大學選派的彭軍在碩士階段,已在國外發表20多篇高水平論文。
留學國外,成長更快
硬條件和軟環境優于國內
葉莘:其實,我出國留學,并不是因為得到了“菁英計劃”的資助。事實上,從高三選了這個專業開始,我就打定主意出國了。我父母都是理工科教授,從他們的介紹中,我了解到了國外高校在生物學科上的優勢。
實驗條件是最基本的方面。據我了解,國產的不少器械、藥品,質量和純度都不過關,必須依賴國外進口,而且價格非常昂貴。而在國外,這些都是頂尖的。
更重要的是軟環境。比如說,在國外高校,國際和校際交流非常頻繁,有各種高水平學術會議、科研交流,這些是國內高校難以比擬的;獲得科研資助的途徑非常多,大學、企業、社會的資金都會進來,而在國內主要還是靠政府科研經費,往往僧多粥少,大家都擠破頭去搶;此外,科研氛圍也會比較純粹,不以發表論文為目的。
總的來說,去國外讀書還是很值得,也許花費會比較高,但成長也會快很多。這次受資助最高的達到143.2萬元,我還不算特別高的。
【評點】巨資花得值不值?
廣州有很多支柱型產業,比如現代服務業、汽車制造業、新能源等,這些產業都需要高端人才。派出去的學生都是“潛力股”,所學的學科有利于廣州長遠發展:計算機科學與工程、材料學等是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等關系到人類生命健康;國際法等有利于建立國際視野,有利于廣州融入全球化。這些學生將去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新加坡等9國的知名高校留學。其中,派往世界前100名高校的有19人,100—200名的有18人,200—300名的有3人。這些高校中包括哈佛大學,以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等名校。
1000萬元現在只能建一棟房子,但如果真能培養出一名院士,那就超值了。改革開放30多年來,公派留學培養了一大批在文化、教育、科研等領域的骨干人員,和鐘南山同批被公派留學的人中,出了5個院士。不敢說這次是不是能出這么多院士,但我認為,教育的投資是值得的。
這是一項長期性的計劃,對廣州市戰略性拔尖人才的儲備具有重要意義,今年是第一次實施,今后會考慮增加名額。
協議留學,違約賠償
愿意回來,但有很多顧慮
葉莘:畢業以后,我還是想回來的。一方面,家在廣州,女朋友以后也會回廣州工作;另一方面,考慮到國家需要和自己的發展前景,想把學到的東西應用到現實中。生物科技在國際上競爭很激烈,但在國內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比如說能源,傳統的煤、電、石油不可能永遠持續,生物能源就很有前景,也有利于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再比如說生物醫藥,我國原創的藥物很少,特別是抗腫瘤藥物嚴重依賴進口,在這方面也能有所作為。
當然,我也有很多擔憂和顧慮。在國內,生物相關產業發展很不夠,很多同學畢業后都轉行了,他們也想做回本專業,無奈找不到崗位。我也擔心畢業回來后無用武之地,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在國外,從科研創新到產業孵化,是一個很順暢的過程。而在國內,很多企業缺乏長遠的目光,他們需要的也許只是一個粗通生物、藥物原理的醫藥代表,而不是搞研發的科研人員。當然,很多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員也缺乏走出實驗室、到社會上一展身手的平臺和環境。
【評點】學成不回國怎么辦?
這種情況的確很難避免,即使是國家公派的留學生,也存在這樣的情況。但總的來說,前景是很好的。據我所知,近年來,95%的公派留學生都回國了。而且,這次送出去的公派留學生主要是讀博,相比起那些“小留學生”,他們的價值觀比較成熟,整個事業也都在國內,所以他們回國的可能性比較大。
我們也有一些制度約束。首先,留學生可以在完成學業后,延后5年返回廣州,給他們一段時間做研究,等真正學有所成,出了研究成果再回來;其次,和留學生簽訂《協議書》,留學生有義務回到廣州,并在廣州工作5年以上。如完成學業后超過5年不能回國服務廣州的,應全額返還培養經費,并交20%—30%的違約金;回國后服務廣州不滿5年的,按比例返還培養經費。(記者 賀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