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中國,沒有哪一項教育改革能比高考改革更能牽動全國人民的神經了。
在教育部7月15日上午舉行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頒布實施一周年的新聞發布會上,騰訊網記者當場向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發問,“當前,高校招生錄取工作正在進行。高考始終是大家關心的一個熱點問題,請問教育部在推進高考改革方面有哪些考慮?”
同一時間,在北京大學教育學院一樓112報告廳,由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主辦的“教育測量及其在教育政策中的運用”學術研討會正在熱烈進行之中。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承擔高考改革這一課題的三個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談松華、廈門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劉海峰、中國教育學會高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王本中同時出現在會場。談松華在致辭中誠懇地表示,“這次會議請來了許多國內外知名專家,我們想把它當作一次征求高考改革意見的咨詢會、探討會。”
也是在同一時間里,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戴家干、高校學生司副司長姜鋼一行剛剛從呼和浩特回到北京,他們此行是對內蒙古今年推出的“陽光高考”新政進行專項調研。有同行者注意到,具體負責“高水平大學聯考”和“異地高考”兩個項目設計的姜鋼,一路眉頭緊鎖,少有笑臉。
壓力!壓力!!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
但是,壓力再大,拿出高考改革方案是有明確的時間表的。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已公開承諾:“就在今年!”
眾所周知,中國的高考改革當屬“天下第一難”,涉及的問題和方方面面的利益太多。僅“文理分科”這一個問題,在“教育規劃綱要”征求意見階段,贊成“分”與“不分”兩種意見的網民各占50%,旗鼓相當。以至于“教育規劃綱要”工作小組組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在一次會議上,搖搖頭笑著說,“弄得我們都不知道究竟聽誰的好了”。
難歸難,但高考改革的方向——“高考制度必須堅持,高考改革勢在必行”還是堅定不移、不可動搖的。
2007年5月,由中國青年報和教育部考試中心聯合進行的“紀念恢復高考30周年大型公眾調查”所獲得的重要數據,可以視作體現這一方向的最大民意:95.7%的被訪者對現行的高考制度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是中國目前最為公平的考試;同時92%的人提出高考制度需要進行改革和完善。
“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以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按照有利于科學選拔人才、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維護社會公平的原則,探索招生與考試相對分離的辦法,政府宏觀管理,專業機構組織實施,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學生多次選擇,逐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
從“教育規劃綱要”實施一周年的情況來看,公眾能感覺到高考改革的動靜嗎?
“應該說能。”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談松華肯定地說,“去年11月,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就組織相關部門對高考加分政策進行了全面的清理,這對切實保障教育公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對教育部考試中心今年在云南、海南試水的“云海工程”,專程來北京出席研討會的香港教育學院評估研究中心主任王文中,還有剛從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育學院回國工作的黃曉婷女士,都表示了肯定,“盡管對學生實行多元評價的工作在中國還是剛剛起步,但無疑是一項很有意義的探索,也是一個具有光明前途的事業。”
“這一年,高考改革可圈可點的舉措很多呀!譬如‘云海工程’,第一次對考生實現了從考試到評價的轉變;中南大學在地方嘗試考后自主招生;還有一些學校主動把原定的自主招生可下浮20分的資格分數線進一步降低,在我看來都是很大的進步,它改變了唯分數是舉的觀念,擴大了學生自主挑選學校、學校自主挑選人才的空間。”一直高度關注高考改革的考試專家、北京語言大學謝小慶教授說,“盡管這些改革還只能看作是小步前進,但也是值得肯定的。”
謝小慶還指出,今年高考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現象,譬如自主招生聯考、復旦大學和上海交大為爭搶生源的口水仗、眾多高考狀元棄清華和北大投奔香港高校……都表明原先鐵板一塊、難以撼動的高考環境出現了松動,我們應該把這些現象看作是一種社會進步,一種改革的動力。
在有些時候,專家們的認識和老百姓的感覺會有某種程度的契合。7月20日,人民政協報教育周刊與搜狐合作進行的一項網上調查表明:網友認為,在“教育規劃綱要”實施一周年的過程中,教師工資待遇、提高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關注度、認可度、高校自主招生三大教育問題得到了有效推進,其中14.06%的網友對高校自主招生取得一定進展投了肯定票。本報記者 謝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