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太高了,即使輕微波動一下,對我來說也是一筆巨款”
楊敦曾經無數次幻想過房價下跌的情形。“只要房價一降,我肯定馬上把‘啃老’拿來的錢全部捧出來,送到開發商和房屋中介的手里。”過去兩年,她在心里一次又一次恨恨地重復。
可等到房價真的開始松動,她卻再一次猶豫了。
“如果繼續跌下去怎么辦?”她說,“房價太高了,即使輕微波動一下,對我來說也是一筆巨款。”
她在媒體上看到了太多沖動出手結果后悔不迭的例子,其中一個發生在上海。一個月前,26歲的王琳花120萬元買下了上海綠地秋霞坊一套78平方米的兩居室,半個月之后,開發商降價30%,房屋價值也縮水了40萬元。她算了算,發現這相當于“夫妻倆不吃不喝工作3年”。
這讓這位小白領“幾乎崩潰了”。10月22日,她和100多個同樣命運的業主堵住了售樓處,要求開發商賠償損失。他們在條幅上引用總理溫家寶的言論質問對方:“你還流著道德的血液嗎?”
甚至,在“維權”失敗后,這個剛剛圓了買房夢的女孩在上海市信訪辦門前一度失控大喊:“我現在什么都沒有了,一無所有。”
當中國的房價在十年的時間里幾乎持續地上漲之后,人們已經將“買房”和“升值”劃上了等號。這些在城市各個角落拔地而起的建筑,成了最有力的財富象征:它們的價值等于工薪階層幾十年的勞動收入,而且只漲不跌,只賺不賠。
普通人已經無法想象房價下跌的風險——當然,也更加無法承受。這也是為什么在過去幾個月,因為房價下跌而“維權”的案例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先后發生。不過,當這些消息在網絡上廣為傳播的時候,業主們并沒有獲得足夠的同情。
“鄙視這種違反契約的行為。”一位網友評論說,“合同上白紙黑字寫好的,官司就是打到聯合國也一樣贏不了。”
另一種聲音則獲得了更多認同:“房價跌了要求補償,那房價漲了是不是也要還給開發商?”
總算還有開發商愿意接茬兒。為了打消人們對于房屋降價的疑慮,長春一座樓盤專門推出了“簽約不降價”的活動。置業顧問承諾,樓盤“絕對不降價”;萬一真的降價了,項目將對業主“全額補償差價”。
另一些人則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當上海樓盤御景熙岸降價銷售后,“買貴了”的業主們要求有關部門出面“救救我們”。一位業主解釋說:“房價高是政府的責任。”
政府也的確“救”了他們。在上海浦東區城鄉交通和建設委員會的協調之后,原本七折出售的項目已經宣布,“暫停降價銷售”。
在買房的過程中,“重新找回了戀愛的感覺”
事實上,政府原本還有更好的方式“救”他們。中國的房價曾有一次調整結構、擠出泡沫的機會。2007年,國務院發布了以提高首付比例和貸款利率為內容的“9·27房貸新政”,全國的樓市成交量和價格都出現了明顯下降。
但很快,地方政府就出臺政策“救市”,中央政府也取消了“房貸新政”,加上隨后的信貸熱潮,讓很大一部分資金流向了住宅房地產領域,房價再次以驚人的速度步步走高。
楊敦很難忘記那時的情景:300套房子會有一千多人排號購買,“現場擠得像在賣白菜”,連一千塊錢的排號證明,轉手都能賣好幾萬。二手房也要靠“搶”,一位朋友為了和另一位購房者競爭,當場以百米沖刺的速度跑到銀行取出訂金,又跑回來交給房東,這才獲得了“買房資格”。
“當時大家都預感到,房價肯定要漲,但誰也沒想到,漲價會是這樣的速度和幅度。”楊敦說。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字,2009年,全國房地產市場的成交量和均價都創出了歷史新高,北京的房價更是在一年間翻了一番。
因此,這一次,當面對著同樣由調控政策造成的房價下降時,很多人都充滿了不安全感。“不知道什么時候調控政策會取消,房價就要開始新一輪的瘋長。”楊敦說。
一周前的一些時候,關于“限購令即將取消”的傳言甚囂塵上。先是人大常委會上住房與城鄉建設部部長姜偉新表示,“在住房信息完善后將不再限購”;隨后又傳出消息,珠海市的限購令即將取消。
敏感的住房市場并沒有放過這些消息。楊敦發現,最近一周,中介的語氣變得更加有誘惑力了:“這已經是附近最便宜的一套房子了,等到限購一取消,再加幾十萬都買不到!”
“限購令快要取消了嗎?”楊敦問。
“有些地方已經放出風聲了。”西裝革履的中介篤定地說,“你想啊,這么一直調控下去,地方政府能不著急嗎?”
幸好,在輾轉反側了幾天之后,11月8日的新聞中,楊敦又看到了令自己安心的話。在上海合作組織總理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表示:“對于房地產一系列的調控措施,決不可有絲毫動搖,我們的目標是要使房價回歸到合理的價格。”
網絡上的人們意見是統一的,他們大多用激烈的言辭呼吁房價進一步下調。當綠城集團董事長宋衛平否認公司破產的文章在微博上流傳時,面對那些充滿情感的字句,一位網友言簡意賅地評論道:“不要抱有幻想,降價是唯一的出路。”
可回歸到現實的生活里,每個人的心態卻沒有那么簡單。
在周日的一場聚會上,楊敦和幾位朋友又討論起了買房的問題。幾位“80后”的年輕人剛踏入社會就被籠罩在了高房價的陰影里,現在,她們中沒買房的人希望房價再多跌一些,剛買沒多久的人擔心自己“賠了本”,早早買房的人又不知道什么時候適合出手,置入第二套房——除了一位買到經濟適用房的公務員,每個人都“有本難念的經”。
楊敦已經看過了北京好幾個小區的房子,卻始終沒能下定決心購買。她擔心錯過機會房價再次暴漲,又擔心房價繼續下跌,“糟蹋了父母攢下來的首付錢”。這個26歲的女孩常常覺得,在買房的過程中,自己“重新找回了戀愛的感覺”:關心細節,夜不能寐,魂牽夢縈,患得患失……
“我們為它歡笑,為它哭泣,”楊敦說,“歸根結底,房子是我們最值錢的家當,它對我們太重要了。”本報記者 付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