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京東方即將迎來連續第9個季度的虧損,而上廣電NEC和江蘇昆山龍騰光電的虧損也不過是“還沒露出水面的冰山”——他們都將虧損歸結于規模的劣勢,于是走上了聯合之路。
雖然2006年12月28日簽署的只是《意向書》,但三方聯手決心已定。
沖擊臺灣二線廠商
在此之前,京東方于2006年定向增發募集18.6億元,將其第五線的月產能從6萬增加到8.5萬張,上廣電NEC也將其五代線的月產能由6萬片擴產到9萬片,并且與昆山的龍騰光電建立戰略合作,盡管如此,二者規模仍然偏小。
液晶產業的生存法則是“規模=生存”,三星和LG-飛利浦長期分據液晶屏20%以上的市場,導致了2006年小規模臺灣面板企業的聯合。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友達與廣輝的合并,而近日有傳聞稱,排名第四的奇美正在與臺灣另一廠商TPO display商議并購時宜,群創光電和翰宇彩星也在計劃合并。
如今這一勢頭已經蔓延到大陸液晶面板商中間,雖然京東方、上廣電NEC和龍騰光電三方只是達成了意向書,2007年6月前如果無法就細節達成一致,整合可能無法進行。但是一旦成功,其20萬片/月的規模可能會對臺灣同行造成一定沖擊。
據了解,目前除三星、友達和LG-飛利浦分別占據20%-22%的市場份額外,臺灣地區的奇美占據了14.5%左右的市場,而中華映管、翰宇彩晶則分別占據7%和4%的份額,大陸除深天馬以外的幾條線則占6%左右。
“液晶面板產業投資巨大,目前的競爭態勢依然是規模的競爭。”DISPLAY深圳代表處市場總監張兵告訴記者,“京東方、上廣電和龍騰的合并,將對臺灣的二線企業造成影響,這種影響不光是投資第6、7代線的資金實力,而且還有爭取客戶支持的能力。”
奇美電子電視面板處處長陳立宜也表示,“目前液晶面板的競爭正進入寡頭時代,動輒30億美元一條線的投資對于小規模的企業是無法承受的,要想繼續生存,他們就必須聯合起來。”
京東方分身無術
奇美電子中國區有關人士表示,“這三家企業的合并有了一定的規模,但其產品規格太少而且比較落后,還沒有一條6代以上的生產線,實際上對液晶面板的整體格局難以造成真正的影響。”
記者了解到,目前三家企業一共擁有6條液晶屏生產線,其中有三條是京東方收購的4.5代線,目前由于長期虧損已進入破產邊緣;此外的三條5代線分別在北京、上海和昆山,這些生產線的產品目前只能切割26寸的液晶電視面板,其主導產品依然是15英寸、17英寸和19英寸的液晶顯示器產品。
從市場需求來看,目前液晶電視的主流尺寸已開始從32英寸、37英寸向40英寸以上擴展,26英寸已經成為小量市場;而液晶顯示器也開始向20英寸、22英寸擴展,而合作三方的主流產品15英寸、17英寸都面臨被淘汰的危險。
京東方2006年上半年想參股深圳聚龍光電,醞釀一條第6代線。今年初成立的聚龍光電總投資將達到24億美元,雖然有創維、長虹、京東方等6家企業共同投資,但12億美元的注冊資金的籌集到現在還沒有結束。
與此同時,龍騰也在籌劃第6代線的建設,但由于缺乏良好的融資機制,資金籌集成為最大的困難。龍騰找到了京東方,然而占聚龍40%股份的京東方僅在聚龍的注冊資金投入就需要4.8億美元,如果三家整合后還需要在上海或昆山建設新的6代或7代線,京東方可能陷入分身乏術的境地。
有業內專家分析,“京東方不太可能在上海和深圳同時進行大規模的投資,一直在拖后投資時間的聚龍可能會被京東方拋棄,以京東方、上廣電NEC和龍騰合并后的規模,在上海建一條6代線綽綽有余。”
記者就此向聚龍光電總經理劉曉東求證時,他表示,聚龍還在籌集資金的階段,京東方與上廣電、龍騰的整合也還是個意向,所以京東方投資聚龍的態度還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