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家電企業將“拔毛”補貼拆解企業 加大生產企業的成本壓力
本報此前獨家披露的廢棄電子產品處理基金標準(本報4月19日AII1版)得到證實。昨日,記者從財政部的官方網站上了解到,7月1日起開始執行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將對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房間空調器和微型計算機等5類產品生產者和進口產品的收貨人或者其代理人征收基金,標準從7元/臺到13元/臺不等,而擁有資格的拆解企業則可享受35元/臺~85元/臺的補貼。這一辦法的實施對目前陷入停擺狀態的拆解企業來說是一個利好消息,但對于成本壓力已經很大的家電生產企業來說則是一個較大的利空。
文/記者劉新宇
本報訊 財政部透露,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會同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于近日印發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自2012年7月1日起執行。
記者了解到,《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已從2011年1月1日開始實施,雖然條例明確了電視機、空調、電冰箱、洗衣機、微型計算機共5類產品將會成為首批按照國家標準進行正規回收拆解的產品,生產企業將主要承擔處理費用,但由于涉及生產企業和拆解企業的利益,與條例配套的《辦法》數易其稿才最終確定征收和補貼標準。
財政部表示,根據5類產品回收處理補貼資金需要,并考慮相關行業利潤水平和企業負擔能力,分類確定了基金征收標準,其中電視機13元/臺、電冰箱12元/臺、洗衣機7元/臺、房間空調器7元/臺、微型計算機10元/臺。
5類拆解企業將獲補貼
征收后的基金將用于補貼拆解企業。《辦法》按照補償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成本并使處理企業合理盈利的原則,分類確定了基金補貼標準,其中電視機85元/臺、電冰箱80元/臺、洗衣機35元/臺、房間空調器35元/臺、微型計算機85元/臺。
拆解企業對補貼方案的出臺普遍持歡迎態度,有拆解企業人士這樣計算:以一臺廢舊27英寸電視機為例,收購價約為70元,拆解后廢舊品可賣約60元,加上每臺20元的拆解成本,企業虧損約為30元左右。如果補助85元,企業可掙50多元。
對于生產企業來說,上交7~13元/臺的基金意味著每銷售一臺電器都要將其中一部分利潤真金白銀“奉獻”出來。
生產企業成本“雪上加霜”
“這幾年來人工成本和運輸成本已對生產企業形成了非常大的壓力,成本上漲已經到了承受的極限了”,創維集團彩電事業本部總裁劉棠枝昨日對本報記者表示,被征收拆解基金無疑對生產企業的成本壓力來說是雪上加霜。
劉棠枝表示,不要小看這只有10元左右的成本,“以彩電為例,13元/臺意味著將對每臺彩電的銷售產生0.5%左右的成本影響,對于微利的彩電企業來說已經非常重了”。他認為,這對近期出臺的節能補貼利好政策形成的效果將產生削弱影響,“或許在經濟環境好的時候出臺這樣的拆解辦法更好一些”,劉棠枝無奈地表示。
另有白電企業的高管對本報記者表示,格力、美的、海爾等白電龍頭企業每年可能要因此上交3~4億元基金,“整個行業都將承受較大的壓力”。
數家生產企業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若成本壓力無法消化,那只能將這一壓力轉嫁給終端的消費者,產品的單價上漲將不可避免。
業內觀點
終端產品價格或上漲
有業內人士表示,盡管《辦法》明確“國家鼓勵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自行回收處理列入《目錄》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但這一規定落實起來非常困難。
“具備享受補貼的拆解企業資質牢牢把控在此前以舊換新政策實施時確定的105家處理企業,雖然一些生產企業如TCL、海爾、長虹獲得了電子產品拆解處理的資質,但數量非常小,生產企業通過涉足拆解領域享受補貼、彌補成本壓力的路徑并不好走”,上述白電企業的高管直言不諱地指出,各地環保部門對拆解企業的資質把控非常嚴格。
產業觀察人士劉步塵認為,這當中涉及拆解企業和生產企業的利益關系,拆解企業本來就吃不飽,如果生產企業介入拆解領域,生產企業憑借強大的銷售網絡體系,將對現在的拆解企業形成強烈沖擊,“甚至面臨倒閉的風險”,因此,生產企業切入這一領域自然會遭到拆解企業的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