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日前批復,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的5月10日設立為“中國品牌日”。對此,有評論認為,這標志著品牌戰略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意味著“中國品牌”將成為國家的一張名片。
3年前的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考察時,提出要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這“三個轉變”重要論述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向指引。“中國品牌日”與總書記提出“三個轉變”重要論述的日子重合,其深義自現。
黨和國家重視品牌建設,推進實施品牌戰略,這是市場規律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路徑?v觀世界經濟大勢,全球市場各領域的競爭都越來越明顯且集中地體現為品牌競爭。數據顯示,發達國家擁有全球90%以上的名牌;馳名世界的品牌產品產量不到同類產品的3%,但銷售額卻占到50%左右?梢哉f,品牌已是跨國公司實現全球戰略目標的銳利武器,是實現資本擴張的重要手段。
在不久前舉行的第18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有一個數據引人深思:中國工業產品有220多種產量世界第一,但是自有品牌在世界100強品牌當中只有華為、聯想兩個。即使是華為這樣的企業,其品牌價值相比國際巨頭也還有不小的差距。2016年,包括華為在內的國產手機品牌出貨量占全球的1/3,但手機行業的總利潤被蘋果和三星兩家拿走了93.8%。也就是說,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品牌建設尚處于襁褓期,中國品牌大多較弱,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不具有競爭優勢。
對于中國是“制造大國、品牌弱國”這樣的現實,有分析認為,這主要因為我國改革開放時間短,市場經濟發展不充分,且缺乏悠久的現代商業文明歷史,品牌意識明顯不足,而且,國內企業大都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和獨立知識產權,不能從技術含量上支持全球品牌的形成和提升。另外,國際市場對中國產品及中國品牌存在偏見和成見,一些國人有崇洋媚外心理,對國產品牌缺乏自信和支持。
這樣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上述因素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中國品牌的成長,但有一個關鍵因素被忽視了:質量。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教授大衛·魯賓斯坦指出,品牌價值取決于消費者對其接受程度。只有消費者認可了、滿意了,他們才愿意為其花錢。然而,這一切必須基于一個前提,那就是產品和服務的高質量。如果企業的產品和服務質量經不住市場和消費者的檢驗,一條負面的評價就足以毀掉企業花費巨資樹立起來的品牌形象。在這方面,中國企業的教訓可謂深刻。奇瑞老總尹同躍曾有這樣的感慨:“中國汽車的根本出路是打造自己的品牌,而品牌的基礎是品質。過去中國很多企業都強調質量,但只是嘴上說說,心里想的卻是銷量、利潤,最后犧牲的都是質量。”
對待質量以及由此建基的品牌,“只是嘴上說說”,而不能深入內心,這種浮躁的態度,是中國企業最大的病根。我們看到,這么多年來,許多中國企業混市場都是沖著眼前的利潤去的,很少有企業懷揣做百年品牌的夢想,沉下心來,下大力氣、花大成本抓質量,一步一個腳印從基礎做起。要知道,那些在全球市場站穩腳跟的世界級品牌,它們的經驗很簡單,就是執著加實干,通過打牢質量基礎贏得消費者信賴,從而贏得市場。
品牌建設無捷徑。只有從基礎做起,扎扎實實抓好質量提升,用產品說話,以誠信保證,最終才能打造出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