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前后,原本應是促銷的時段,但三元、伊利、蒙牛等乳業巨頭卻打起了“漲價牌”。對此,奶企多回應因成本在提高。近日更被指責形成了價格聯盟。蒙牛、伊利、三元等乳業巨頭,眾乳企均未就此進行表態。
漲價根源還是成本壓力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乳企是否真的形成價格聯盟,目前還無法得知,需要有關部門展開相應的調查才可下結論。當然,國內乳企漲價行為確實有結成價格聯盟的嫌疑,以這種方式串通漲價是違法行為,將會受到一定的懲罰。對于串通漲價的行為,可處以警告、責令改正、罰款、沒收違法所得等多項處罰。”
周思然認為:“國內乳業漲價最根本原因在于緩解企業面臨的壓力,此壓力來自于:一、運輸成本、工人工資等剛性成本的上漲;二、宣傳力度的加大增加了廣告和營銷費用的支出。”
乳業專家王丁棉分析:“此次國內乳企漲價是可以理解,仔細觀察就能發現此次帶頭漲價的都是上市公司,很多企業面臨業績的壓力及行業里的地位排行問題,那么不提價無法帶來利潤的上漲,漲價也是為了緩解企業面臨的壓力。”
約談難以解決根本問題
從2011年7月起,發改委先后“約談”了食用油、酒類等企業。約談之后,多種行業企業的漲價短暫得到了抑制。今年7月底8月初,食用油“限價令”松綁后,包括金龍魚、魯花、福臨門等食用油品牌紛紛調價,涌現出強烈的“補漲潮”。
對此,有專家指出,“約談”、“限價”等穩定物價的舉措均是臨時性的,若無法最終解決企業日益增加的成本壓力和流通環節中產生的各類成本,企業或經銷商最終仍會進行調價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