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3月,團購行業在中國已經整整走過2年時間,但行業投訴卻一直居高不下。據統計,2011年投訴統計中涉及的不同團購網站共達653家,其中13家一線網站共計被投訴5202次,占投訴總數的44%。“3·15”消費者權益日到來之際,團購行業投訴話題又引起了關注。面對一些急速崛起的團購網站,消費者是否具有“火眼金睛”辨別良莠?誰又能真正保證消費者的利益?網絡團購還存在著許多不為人知的風險,它只是看上去很美。
團購存在的風險
如果說以淘寶網為代表的電子購物網站帶來的是便捷,那么團購網站帶來的則是便宜。然而,與此同時,各式各樣的團購陷阱也層出不窮,給消費者帶來不小的風險。
風險之一 假貨次品借團上市
熱鬧的團購背后,并不都是和諧的聲音。各種意見投訴、退貨退款的帖子在各家團購網站時有浮現。在十多位有數次團購經驗的網友中,曾經買到過假貨或次品的就有5位。據統計,相較其他類型的投訴,實物團購投訴率高達43%,多數投訴反映的都是“假冒貨品、以次充好”等問題,而這些假貨次品多是通過網購平臺發售。
“稍不注意就會遇到假貨陷阱。”去年11月中旬,阿嬌在一家上海的網站團購了一款嬌蘭粉球。產品一打開就有股刺鼻的味道,盒子做工粗劣,上面的紙漆用手一摸就掉,一眼就能看出是假貨。網上聯系退貨后,上海的網站卻讓阿嬌把產品寄還給廣州的發貨商。身為化妝師又從事過化妝品銷售的她,立即就明白了其中的貓膩———商家或者私人老板直接聯系團購網站,通過圖片把產品掛到團購網上代賣,團購網站根本就不清楚那是假貨還是次品,只是作為下家賺取中間差價。
風險之二 超低折扣看似很美
“被團購忽悠了。”在某縣當公務員的吳先生,看到某溫泉度假酒店的團購信息 “原價268元/間,團購價68元/間”,正好他周末要帶家人出游,就訂了8人4間房。可當他們驅車幾小時來到該酒店時,卻被酒店方告知:團購價是平時的價格,周末每間房需要另加上百元。吳先生說,打電話將問題反映給團購網站也沒有得到解決。“大老遠跑來了,總不能又打道回府吧?只好自認倒霉,掏錢了事。”
風險之三 售后服務脆弱如紙
今年情人節當天,市民黃先生和女友團購了某西餐廳的情侶燭光晚餐。當天晚上,黃先生攜女友來到時卻發現餐廳內早已坐滿了人,門口也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原來在情人節期間,該餐廳的情侶燭光晚餐被數百人團購,導致了時下的尷尬。看著長長的人龍,等候幾個小時顯然不是辦法,黃先生只好帶女友選擇別家。第二天,黃先生要求餐廳退還團購費用時遭到了拒絕,因為該套餐有效期注明了至2月14日24時止。而撥打團購網站的咨詢電話,得到的也是同樣的答案。
“如有疑問請撥打咨詢電話”“商家保留最終解釋權”,這兩句樣板話應該是消費者在遇到問題時聽得最多的答案。由于團購網與商戶之間的職責不明,加上許多商家因規模及資源的局限性,一旦發生消費糾紛,團購網與商戶之間就常會互踢皮球,很難在短時間內解決售后問題,進而損害到消費者權益。
風險之四 釣魚網站卷款走人
售價531元的韓國情侶帆布鞋,一家團購網站標價僅65元,吸引了不少消費者參加團購。然而,付款成功的消費者卻沒有收到鞋子。后來調查才發現網站首頁被釣魚網站攻擊。
隨著鋪天蓋地的團購活動,個別不法分子也將目光盯向了這塊蛋糕。有業內人士稱,60元錢就可以買個域名和空間,30元錢買套團購網站源代碼,而網站模板更是簡單,所有這些加起來,要建一個團購網,最低100元就能解決。因網站投入成本低、準入門檻低,近幾年來,各種網上欺詐行為已是屢見不鮮。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估計,網絡釣魚給社會帶來的間接損失已超過200億元。
風險之五 信息泄露不勝其擾
個人身份資料信息可以出售獲利,在網絡上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個別團購網站就通過將消費者的注冊信息轉讓給其他網站或企業來獲利。
“怎么老有些莫名其妙的推銷電話打到我手機上呢?”市民林女士很是納悶。一番回憶之后,林女士懷疑是自己之前注冊的團購網站非法出讓了她的個人信息。原來在幾個月前,林女士注冊成為了一家團購網站的會員,但在團購了一次商家低價促銷的洗滌用品之后,發現效果并不好就再也沒有團購過。后來,林女士就經常收到該商家發來的促銷短信、促銷電子郵件及紙質信件,甚至還從家里的座機上接到商家打來的顧客訪問及促銷信息。林女士認為,自己的手機、座機、電子郵件及家庭住址等都是團購網站轉讓給商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