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因香港導游強迫購物而引發的爭執再升級。來自安徽的張氏夫婦不滿香港導游因他們無購物而惡言相向,與這名女導游爭執打斗,引來業界震驚。這是繼去年7月份“阿珍事件”后的另一起嚴重影響香港旅游業整體形象的旅游事件,而恰好又發生在香港旅游業監管新規實施后的第四天。而在澳門,春節期間也發生內地團友與導游打架事件。港澳旅游惡性事件屢屢發生讓人不禁再反思,究竟這一旅游亂象癥結何在?
事件回顧
2月5日,跟團到香港旅游的安徽張氏夫婦疑因被強迫購物,與友佳旅行社女導游發生爭執打斗,三人被香港警方控以公眾地方行為不檢,案件于2月7日宣判,最終涉案三人各獲準簽保1000元港幣及守行為12個月。該旅行團是香港友佳旅行社的3天香港游旅行團。其中一名游客表示,5日早上被女導游安排到一家珠寶店購物,逗留超過2小時,最后團隊游客并無購物,導游便用臟話謾罵他們,接著便發生爭執。
兔年開年,因強迫購物再發沖突。恰恰從2月1日開始,國家旅游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旅游事務署推出的《內地居民赴港旅游組團社與地接社合同要點》,香港旅游業議會為提升香港服務業水平也推出以“一團一導游”為核心的10項措施,新規則實施便出現暴力事件,讓新規備受挑戰。
導游零底薪只能靠購物提成
香港歷來是游客心目中的購物天堂,但屢次發生因強迫購物引發的沖突卻讓人寒心。業界普遍認為,這與香港導游的薪酬制度有很大關系。據了解,目前很多香港導游都是“自由人”,可以帶不同旅行社的團,因此很多都沒有底薪,所以游說游客購物的提成便成了這部分導游的主要收入來源,一旦游客不購物,就可能使用暴力或其他手段要求游客就范。就像此次春節期間張氏夫婦參加的3天旅行團,團費很低,且行程中注明了購物點,就說明此類旅行團的導游會通過游客購物消費來增加收入。
導游素質低利益至上
據了解,香港一些本地導游是兼職的家庭婦女,本身素質不高,再加上零底薪的薪酬制度,像阿珍、阿蓉這樣的導游也就更容易利益至上,根本不太考慮影響和后果。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本地港澳團旅行社人士介紹,這類導游多數很有“手段”,好言相勸之外會用暗示、諷刺甚至謾罵等手段來脅迫游客購物,如“不給飯吃”、“不安排住宿”等都是慣用的脅迫伎倆,這在去年7月導游阿珍被上傳的視頻中都可以看到。
這些購物導游有時候還需跑團,如只在購物時才出現,其他觀光行程則由另外的導游接任,這也就是此次張氏夫婦所在的旅行團在行程中頻頻換導游,三天換四個導游的原因。雖然10項新政核心就是“一團一導游”,張氏夫婦所在的旅行團合同也寫明有一位固定導游,但據游客反映,從頭至尾就未見過合同中這名導游的身影,“一團一導游”只是一紙空文。
新規反彈大未觸及根源
今年2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兩項條例新規中,《內地居民赴港旅游組團社與地接社合同要點》是對赴港游組團社和地接社在行程安排、購物場所、次數和時間以及團費價格等進行合同式申明的條例。但業界認為對于強迫購物、零負團費現象更有針對性的則是香港旅游業議會推出的“10項監管新規”,這是從阿珍事件發生以來香港業界為規范香港旅游業、提升香港旅游形象所推出的針對性措施。從措施的具體細則來看,“一團一導游”及對旅行社和導游實施“記分制”等都是站在保障游客權益的角度上制定的措施。
可是在新規頒布之后,1月份香港的導游工會就曾率導游、旅行社職員、司機等1700多人上街游行反對這十大措施,尤其是對“一團一導游”的規定反彈最大。據了解,“一團一導游”是針對強迫購物問題出臺的特別舉措,按規定,旅行社除接團時及自由活動外,必須指派同一名有執照的導游帶團,包括觀光、購物和送團等,防止個別導游趁機以“跳團”方式每天帶不同旅客購物賺取最大回扣。但對此,香港導游總工會會長黃嘉毅就公開指出:“目前大約八成香港導游沒有基本底薪,絕大部分收入是通過購物抽取傭金,香港導游的薪酬結構本身就不合理,而近日實施的十大指引根本沒考慮導游的薪酬情況,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以后還會繼續發生這種沖突。”導游公會更是提出,絕大多數導游沒有底薪,旺季時,導游每月平均可帶12個團。“一團一導游”令導游帶團減半,每個旅客要消費近7000港元,導游才能維持原來的收入,“這是逼我們宰客!”新規尚未推出就引起香港導游工會的強烈反彈,在沒有獨立監管機構的情況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是必然的,合同上是寫明了一個導游,事實上并不遵循,新規未能消除問題發生的根源,形同虛設。
游客明知有詐還貪便宜
媒體關于港澳“零負團費”等旅行團的曝光已是不少,但為何不少內地游客明知有詐卻依然愿意上鉤?根本上來說還是貪便宜的心理在作祟。
記者從各大旅行社了解到,目前廣州出發的香港一天游最低價在80元到98元之間不等,而兩天團最低也要400元左右。因此那些四五十元的香港游或標價300元3天2晚的線路都鐵定存在很多強制性購物消費項目,這一點已經是業界和游客之間形成的“默契”。游客應當看到,貪圖價格便宜肯定是得不到應有的服務,低價往往是以服務標準的降低和自費項目的增加為代價的。
游客自封“上帝”難服侍
這一兩年中國游客出境旅游多了,除了花錢豪爽、“很有錢”之外,有時候也會給人一些“低素質”、缺乏修養的壞印象。據媒體報道,參與打斗爭執的安徽游客在參團首天已經顯露出事事刁難的作風,曾經在入關時與海關人員發生口角,且態度強硬,在香港女導游指罵團員時,先出手反擊,繼而引發一系列爭斗,而就在2月14日,又發生了遼寧旅行團團員圍毆澳門導游的事件,起因卻是團員不滿負責接待的導游沒有高舉接團牌而出言責罵。從近年來陸續發生的一些內地游客赴港澳游的糾紛看來,有時候也是因為部分游客無理取鬧、目中無人而導致的。有一種心態更是典型,有些游客覺得既然自己花了錢,旅行社和導游就要好好“服侍”我,稍有不順心就會發作,惡言相向甚至是大打出手就成了游客“維權”的手段,甚至有人故意刁難想換取賠償,令游客、導游、旅行社各方關系更是日益緊張。(記者陳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