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樂卡克起訴走秀網、嘀嗒團被媒體稱為“網絡團購維權第一案”。面對三方各自振振有詞的聲明,消費者更多的是迷茫。究竟是嘀嗒團、走秀網借品牌正品之名欺騙消費者?還是樂卡克借起訴之名從中炒作?這只能等待法院的判決。但在這場“羅圈架”中,消費者再一次被隔在了外圍
本報記者 李飛
團購網站的出現,曾一度打破了消費者“便宜沒好貨”的舊識。然而在經歷了最初的野蠻生長和無序競爭之后,現在的團購模式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考驗。
日前,因奢侈品銷售網站走秀網、團購網站嘀嗒團合作銷售的“樂卡克”旅行鞋帶有與運動品牌“法國公雞樂卡克”商標完全相同的標識,被樂卡克亞太地區商標專用權人、日本株式會社迪桑特以涉嫌商標侵權為由告上法庭。此案被媒體稱為“網絡團購維權第一案”。
“北京市二中院將于7月14日開庭審理此案,在此之前的舉證期間我們將會積極準備應訴。"嘀嗒團代理律師陳陽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
誰在放大“第一案”
紛爭源于今年3月初的那場團購。
據寧波樂卡克服飾有限公司品牌經理楊光稱,當時公司接到數起消費者反映及投訴,稱對從嘀嗒團網站團購的“樂卡克”旅游鞋質量不滿。畢竟99元一雙的價格相比平時動輒數百元的市場價便宜許多,有消費者認為這可能又是一次商家為追逐利潤,忽視團購質量的老把戲。但樂卡克公司卻大呼冤枉。
寧波樂卡克公司公關負責人關先生對《法治周末》記者透露:“經公司檢驗并經"樂卡克"亞太地區商標專用權人株式會社迪桑特確認,消費者反映的該款團購旅行鞋并非正品。我們認為這中間可能存在假冒行為。并于今年4月在北京召開了維權新聞發布會,對外公布指出團購網站嘀嗒團及其供貨商走秀網涉嫌售假,公司將采取法律手段追究此事。”
同時,樂卡克也通過新浪微博等方式發表聲明,宣稱團購產品并非正品,并欲維護自己商標的合法權益。一時間,“網絡團購維權第一案”引起國內諸多關注。有網友在其微博留言道:“以往只聽說團購廠商忽悠消費者,難道這次輪到正牌生產企業被忽悠了?”
事件的另一當事方走秀網方面卻有不同看法。
走秀網法律顧問李律師對《法治周末》記者表達了自己的質疑:“究竟是誰在放大此案的影響?"網絡團購維權第一案"又是由哪里認定的?統計局做過相關統計嗎?利用媒體對"第一"等字眼的敏感性,標榜某些因素,刻意擴大此案的社會效應,這種做法是否可取?”
李律師表示,此案于5月26日被北京市二中院受理之后,就進入了訴訟程序。如果起訴有據,法院自然會判決其勝訴。但過程中尚有部分事實需要核實,是否涉及侵權應該等法院判決之后再下定論。
之后,《法治周末》記者通過嘀嗒團的團購記錄了解到,選擇購買走秀網提供的“樂卡克”旅行鞋的人數達到1858人,以單價99元/雙計算,團購銷售金額已達18萬元以上。但據嘀嗒團市場部工作人員對記者透露,此期間內網站并未接到消費者投訴案例,只是有少數消費者要求退換貨。而退換貨現象在任何商品中都有可能出現。這涉及商品的尺碼、顏色、快遞送貨時間以及消費者購物偏好的改變,并不能說明產品本身有問題。
三方矛盾或涉及渠道之爭
就在三方都在為自己辯護之時,此事件中最無辜的終端消費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質疑:“我們買的到底是不是"樂卡克"旅游鞋?”
寧波樂卡克公司認為,該鞋屬于假冒產品已成定論。“公司現在還存有兩雙消費者提供的團購樣品,經檢驗非本公司產品。”楊光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
但走秀網方面卻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工作人員胡小姐向記者透露,走秀網提供的產品肯定是真貨,只是進貨途徑有所不同,而且得到了海外授權。可能是產品型號或者批號等問題造成了此次事件的起因。
嘀嗒團陳陽律師也對記者聲明,走秀網作為B2C電子商務平臺,已經提供了該產品的相關海外授權文件,確保團購產品均為品牌正品。團購網站只能盡到審查義務,確認產品提供企業的資質,并確認樣品質量,盡量確保消費者的權益,其他義務應該由供應商承擔。如果每種商品都要一一核查商標情況以及生產源頭,這對團購網站來說無疑是過重的負擔。希望對于新興的團購模式,不要施加太大的壓力。
“那么壓力就應該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嗎?“對于嘀嗒團給出的解釋,有消費者提出了異議。
《法治周末》記者了解到,自2010年團購網站迅速擴張以來,隨之而來的消費者投訴也與日俱增。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統計,有關網購及團購的消費投訴增長速度一直居高不下。并伴隨著快遞、售后服務、假冒偽劣等多方面相關投訴。
對于自己作為第三方平臺被卷入走秀網與樂卡克的商標維權之爭,嘀嗒團方面也表示遺憾。“我們只是提供第三方網絡平臺,起到推廣作用,不希望因為其他企業海外渠道和國內渠道之間的糾葛而受到影響。”上述嘀嗒團市場部人士表示,“雖然暫時網站在業務上并未受到明顯波及,但仍擔心品牌形象會受到影響。”
夾縫中如何維權
面對三方各自振振有詞的聲明,消費者更多的是迷茫。究竟是嘀嗒團、走秀網借品牌正品之名欺騙消費者?還是樂卡克借起訴之名從中炒作?這只能等待法院的判決。但在這場“羅圈架”中,消費者再一次被隔在了外圍。
樂卡克代理律師楊凱對《法治周末》記者透露,消費者從走秀網購買的涉嫌侵權產品,無相關廠名、廠址、質量標準、合格檢驗、生產商、經銷商等產品重要信息。除去商標權屬糾紛不談,這樣的產品充斥市場,消費者權益很難保障。
事件發展至今,在已參與團購的1858名消費者中,大多數都保持沉默。記者通過微博詢問數名團購網友究其原因,其中“99元能買到什么好鞋,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團購本來就有風險,見怪不怪了”等等無奈的“經驗之談”不在少數,大家似乎對團購網站的期待已經越來越低,而更多的則是困惑:“就算想為自己維權,究竟是該找團購網站還是找產品的供應商呢?”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消費者想要維權,關鍵是看到底跟誰有合同關系,這與團購網站提供的是中介服務還是有償的委托合同有關。
陳陽則認為,消費者在團購時,應該合理運用團購網站提供的10天無條件退換貨條款,理智購物,莫僅因商品價格便宜而一時沖動。在團購行業法規尚未健全之時,應與團購網站一起維護彼此合法權益。同時,也希望相關部門及時完善行業法規,保障第三方平臺的利益。
在眾多業內人士呼吁立法監管團購行業的背景下,這樁被媒體廣泛關注的“網絡團購維權第一案”的判決,勢必會為團購行業法律法規的推出提供依據,也讓消費者在團購行為中的消費維權有法可依。楊凱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C桐)
來源:和訊網
聲明: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