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經濟之手何時入局?
“限購不要搞出‘堰塞湖’”
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還會持續多久?至今仍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不過與機動車限購相比,房地產限購政策得到了更多群眾的支持。據媒體報道,10月公布的一項房地產調查報告顯示,67.1%的北京市居民認為限購政策長期化有利于住房市場的發展。
陳國強:限購作為一種行政調控手段,應該說是最快能夠達到效果,但絕對不是最佳手段。可以說采用限購政策,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從長遠來看,限購必將會被經濟手段所替代。
目前,限購政策是政府“用時間換取空間”的方式,就像年初公布的規劃,保障房是今后發展的重點,限購就是要用限制購房者買房的時間,來換取保障房數量的提高,以改變目前房地產市場的格局。
那么房地產市場穩定后,通過行政限購政策調控房地產市場,還是要慢慢轉變為通過經濟手段,如信貸、稅制的應用。同時經濟手段也要更有針對性,體現出區別,而非簡單的一刀切。
例如我們現在銀行提高了房貸的利率,但沒有針對各種情況進行細分,應該是首次購房怎么樣,二次購房提高多少,以顯示出不一樣的政策。稅收也一樣,我一家人自住的房子,稅就要收的很低。如果我買第二套、第三套,是為了投資的,那就要收高的稅。也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抑制投資的調控方向。
陳寶存:今年大家的期望,就是那一千萬套保障房。想要抑制商品房房價,就要加大商品房土地的供應,這才是問題的關鍵。現在我們提建設保障房,這個說法是好的,但是建設保障房的錢在哪里?由誰出?承擔保障房建設的開發商,他們的動力來自哪里?如果開發商建的商品房都賣不出去,怎么有心思去建設配套的保障房?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我們說限購擴容就要不進則退。
限購一再壓抑購房者的購房需求,同樣值得注意。這就像在搞“堰塞湖”,需求越來越多,但供應不見增加,如果“堰塞湖”一開,那將有多大的影響?
所以限購不要搞出“堰塞湖”,還要從加快商品房土地增長入手,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實現房地產宏觀調控的目標,不可能得到保障。
[圍觀]
“房價增了
你能吐出來嗎?”
購房網王勇:買房不是消費行為,是投資行為,即使是用于自住也是這樣的性質,因為房產可升值變現,與其他的消費品不同。所以,上海發生因為樓盤降價、打砸中海[簡介 最新動態]某項目售樓處的“買房者維權”行為,是缺乏理智的。
Leo華健:上海降價樓盤引來排隊排號,有人煩惱有人歡。我在想,假如該樓盤再出現價格調整的話,現在笑歡顏的人們,會不會再一換笑顏而成惱怒地回來維權?笑歡顏的朋友們,你們心理上準備好了嗎?
l4d:看眾多“維權”,得出一個結論,買房不能買最后一期的,因為買了之后,沒有新的一期,房價跌了你想“維權”都維不了。干看著別人維權真爽。
laojiang:買二手房的能維權嗎?比如說買個二手房,過幾個月降了幾千,是不是可以去找老業主維權了,要挑毛病總是容易的。
byteboy:其實維權被罵主要是因為又想繼續拿著買到的房子又想不吃虧,所以都是蹦出來喊補差價的,沒幾個肯賠償違約金退房的。
aRiStonyUan:關于維權聽了一個事:2008年,南方城市,也是降價維權。開始天天到售樓處鬧,沒法正常營業了都。后來開發商貼了一個告示,要退差價的都去簽個協議,現在根據房子當前評估價和買房時價格的差價,對業主予以補償。3年后,再次對房子進行評估,比開始買房增了多少業主要吐出來……據說當時沒一個人簽。
[較真]
漲價6000,
開發商能維權不?
3月,遠洋[簡介 最新動態]一方業主維權;5月,首開常青藤[最新消息 價格 戶型 點評]業主維權;9月京貿國際城[最新消息 價格 戶型 點評]業主維權;10月,中海御景熙岸[最新消息 價格 戶型 點評]業主維權……2011年,赫然已經成了“業主維權年”,原本降價對于購房者是件好事,為何維權突然就成了降價的雙生子?
一切的根源還得從高企的房價找,畢竟幾百萬的房子,房價稍微跌跌就會讓購房者損失數十萬,這樣的損失,比股市暴跌還要“傷不起”。
為了幾十萬的損失維權,似乎合情合理,可若是業主“維權”真的名正言順,我們恐怕還要遇上規模更大的“維權”——數以億計的股民,都要聚集到交易所“維權”,比起購房人來說,他們的損失早已持續了幾年。
說到底,“維權”合理與否,其關鍵點還在于,業主到底維的是什么“權”?若是維護的是“投資可以包賺不賠”的權利,契約精神也就無從談起,天底下可沒有這樣的道理。試想,如果房價漲了6000,開發商拽著業主來維權,又該孰是孰非呢?
不過在利益面前,道德準則的效力實在值得懷疑,“流著道德血液”的開發商,不妨順水推舟一番,宣布今后的購房合同中,都加上“價格保護”的條款,估計會銷量大漲,賣不出去的房子,也會成為旺銷樓盤。